11岁儿子在猪圈写作业?别让你的“挫折教育”变成一种折磨

浏览次数:1584      时间:2019-09-06

前一阵,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11岁的付益玮走红网络,因为他边写作业边接生了7头小猪:



妈妈说:
 
“他从5岁就开始帮忙养猪,算是老手了。
 
那时候猪场刚起步,没有多余的资金买设备,所以人工工作量特别大,每天到喂猪时间小益玮就会拎着猪料桶挨个猪圈喂小猪,一餐要喂14个猪圈,200多只小猪。
 
并非不心疼孩子,爸爸妈妈只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儿子的担当能力更强一些。
  
(图为付益玮打扫猪场)


妈妈偷偷告诉记者:“从小就应该让他体会父母的不易、劳动的艰辛,这样他才会懂得感恩。

网友们众说纷纭,有的在夸奖小男孩懂事:


“这孩子太懂事了,这么小就帮家里做这么多事情,小朋友加油!”


“这小孩长大后一定是个暖男,不怕吃苦又勤快!”


但是也有人质疑家长让孩子承担的太多:


“在猪圈写作业?条件也太艰苦了吧!真的对孩子好吗?”


“从5岁就开始养猪,一定很辛苦吧?这种教育会不会有点严苛?”


我们从采访中无法看出孩子的态度,想必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孩子吧。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认知里,起点越低,抗挫力越好。


但是从小让孩子经受如此的“锤炼”,真的好吗?


什么是真正的“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的概念,已经提了很多年了,它的起因在于家长过于溺爱孩子,致使孩子在经受了一些在旁人看来很微不足道的挫折后,转而激化出来了大家意想不到的极端后果。


当全社会都在反思这个问题时,就有人提出了要给孩子们进行挫折教育!

正因太多逆境使人坚韧的名言警句,于是大多数人望文生义,认为“挫折教育”就是让孩子们多多地经历苦难,让他们经历多了、承受多了,抗挫能力自然而然就提升了。
 
然后接连爆出了“‘80后’爸爸带孩子徒步进藏”“乐嘉4岁女儿沙漠徒步70公里”新闻,引起网友们热议。
 
确实有家长认可“苦难是财富”,生活中有意让孩子用吃苦的方式达到所谓的“成长”目的。

但是炮制“苦难”,有意让孩子去吃苦;或者强行打压孩子,千万不能让孩子过分自信、盲目自大,时不时地敲打孩子,让他们时刻保持“清醒”的认知,哪怕稍微自卑一些也可以。
这真的就是挫折教育吗?


明星陈乔恩,在一次真人秀,暴露了父母对自己的“挫折教育”:军事式管理,稍有不满,会被枯树枝抽打。



所以直到今天,她30多岁,依然对人群敏感,有社交恐惧;看到妈妈,还会紧张:我担心她随时打我。


注意!这些行为,都是把孩子往挫折教育的反面推了。


大家别以为这样就能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其实这样折腾折腾,孩子的内心反而脆弱了,心理素质反而降低了。


最关键的是,这样有可能让孩子对父母丧失信心,严重影响亲子关系。


那么,“挫折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呢?
 
正如法国思想家卢梭在教育学经典《爱弥尔》中所说的那样:

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

应该教他怎样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穷放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你劳心费力地使他不致死去,那是枉然,他终究是要死的……所以问题不在于防他死去,而在于教他如何生活。
 
因此,“挫折教育”给孩子的不简简单单是挫折。

最重要的是要教给孩子在面对挫折的勇气和积极的态度、承受挫折的能力,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伤害以及解决问题、战胜困难的方法。



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倒也经历过一次别样的“挫折教育”。


当时我羡慕同学带蝴蝶结的书包,不知道从哪里萌生出来的想法,偷偷地从妈妈的钱包里拿了一百块钱出来,当然很快就被妈妈发现了。
 
当时妈妈很生气,问了我“犯罪”的动机,然后又问我“妈妈的钱是偷偷拿别人的吗?”我说,“不是,是辛苦挣来的。”
 
妈妈先是惩罚了我,让我包揽了全家的家务一周,然后又告诉我,需要劳动去获得想要的东西,随后给我定下了几个“工作”:洗碗两毛、扫地一毛、把全家的地墩一遍一元,擦玻璃五毛、扔垃圾一毛……
 
尽管之前我很少帮忙打扫家务,但我还是很快地凭借动力买到了心爱的书包,而随着我长大我也不满于挣自家的钱了,在上大学的时候便开始做一些课外兼职。
 
妈妈的“惩罚”机制,从小就让我体会到父母的不易,每每回想起来都是精神上一笔巨大的财富,不但让我懂得了如何正确地获取,也让我有了自食其力的概念。

在犯错误后的惩罚中获得新知,这确实是正面的教育方式,也是我认同的“挫折教育”。


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

孩子成长中几乎随处可遇的挫折。也许不是轰轰烈烈的人生坎坷和命运笑话,但却是孩子时时刻刻都在经历的难关。

这时候我们需要去主动了解孩子,孩子经受的“挫折”会受外部内部两方面原因的影响。
 

  • 外部原因:原生家庭和学校经历的影响。

 
家长的文化、道德、价值观、教育方式、职业、阅历和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矛盾、以及家庭的社会关系等,无不对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心理状况有影响。
 
所以幼儿的心里挫折或多或少都跟家庭有着关系




亲人的亡故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伤感;
父母间的冲突和婚变会让孩子产生恐慌、无所适从,甚至会归咎于自己;
父母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值会让孩子承受过大的心理压力;
过分的溺爱以及过多的限制都会让孩子走向极端。


因此,父母在注重孩子智力教育的同时,也应该为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 内部原因:孩子个体的生理、心理等自身能力因素的限制,使孩子自己的内心得不到满足,以至成为挫折的来源。

 
幼儿可能因为外观(身高、肥胖或瘦弱、身体素质不佳等)因素,在学校受欺负了、被别人嘲笑了。

尤其幼儿自我意识还处在发展初期,往往听到什么就信什么,很依靠别人的评价来看待自己。
 
父母应给予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积极地陪伴孩子做出改变,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接纳和爱,一步一步地帮孩子消除错误的观念。


幼儿遭受挫折后,很难自我调控、正确表达自我,以至于出现一些极端情绪:
比如愤怒、焦虑(莫名发脾气)、攻击(打人、摔东西)、退缩、固执、缺乏安全感等表现。
 
之前我也写过有个小女孩,在二胎弟弟出生了以后患上了癔症性眼盲,只是由于失去了父母的关注重心导致的现象。
 
这种情况发生时,还是首先要立马照顾好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爱,不要再给予孩子更多的“挫折“了。
 

到底如何进行挫折教育?


很多明星、大咖,都喜欢主张在日常生活中设立挫折情景来对孩子进行教育,其实这完全没必要。


因为挫折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抗压能力。
 
让孩子面对生活中自然产生的情景,对生活中的具体事务去独立学习和了解、适应的过程,都算是一定程度上的“挫折教育“。


01

劳动和体育锻炼就是最好的挫折教育


父母应该让孩子从小就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从简单的吃饭穿衣洗漱开始,只给孩子示范正确的知识,不包办、代管,逐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随着年龄增大,让孩子在适当的劳动或运动中感受到“累“、”不容易“,认识到坚持不懈的意义,体会成功和失败不同的滋味,自己经过努力和学习之后才能做到什么……
 
平时的劳务、假日的郊游远足、一些创造力的开发训练,甚至是游戏的过程。父母都可以利用上这些点滴来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一定要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学习,认识世界、丰富自己的价值观,这样的孩子才不至于轻易被打垮。
 
02

发挥榜样作用引导孩子正确面对挫折

 
幼儿的模仿性较强,因此有着很高的可塑性。
 
如果父母受挫就惊慌失措,孩子是不可能沉着冷静的。

因而父母应该言传身教,时时刻刻做好孩子的榜样。

这同时也是对父母的历练,在自己遇到挫折时,积极去面对,有逻辑有理智地找到解决方法并且示范给孩子。
 
文化作品、少儿读物里的好榜样,也能让孩子多角度受益,获得应对挫折的经验。

03

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共同战胜挫折


父母平时应多注意观察,孩子挫折的来源,和为什么经受不住所谓的“挫折”。
 
第一步,就是鼓励孩子倾诉,同时家长一定要保持像朋友般的耐心去倾听。
 
第二步,以支持者的身份,帮助孩子重树信心,告诉孩子,家长就是他们坚强的后盾。
 
帮助孩子分析成功或者失败的经历,让他们能够坦然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成功和挫折,做到顺境中不盲目得意,逆境中不唉声叹气。


作为父母,更多的是扮演引导的角色,相比于苦难般的“挫折教育”:以同理心推己及子,关注孩子的心性、志趣、健康,尊重孩子,不在其身上寄托家长的梦想,这是可以尝试的家教之道。
 

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故意让孩子遭罪、不是单纯地让孩子吃苦头。

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给予他乐观感。

让他知道,这次即使遇到挫折失败了,人生还是很有意思的。

让他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遭遇挫折的时候身边会有家人、一帮好朋友给予帮助和鼓励。

让他即便遭遇失败,也能尽快重振旗鼓,期待着下一次的奋起。

孩子的路需要自己走,父母也只能陪一程。培养孩子从内心深处向上向善的自觉与行动力更弥足珍贵。愿我们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强大的人!

来源——帮妈爱上课(ID:BBMyG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