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爱孩子是家长的必修课——合肥社区大学家庭教育父母“童”学课堂观后感
浏览次数:1366 时间:2019-09-07
合肥市滁州路小学四(5)班尹懿萱妈妈 秦艳艳
美丽的五月,是一个赞扬劳动者的季节,也是一个歌颂母亲的季节,应当说这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爱的季节。作为孩子家长的我,在合肥市滁州路小学的统一组织下,怀着对孩子的爱与关心,认真聆听了“合肥社区大学家庭教育父母‘童’学精品课”,这一期分享的主题是《为当今家长们教育孩子支招》,相信绝大多数家长和我一样,非常感兴趣,因为爱孩子,所以希望教好孩子,希望从司有和教授的课程中,学到有效的“招”去帮助孩子成长。听完课后,受益颇多,发现教育孩子真是个技术活。我想,学会爱孩子真的是家长的必修课。
一、爱孩子没有时间期限,但要抓住时机
司教授有个观点让我很感兴趣,那就是两个机遇期,一个是早期教育机遇期(0-7岁),主要是对孩子活动技能、习惯以及简单文化知识进行有意识的培养,这个机遇期非常难得,是孩子一生最好的教育期,但是这个期间可能很多家长都未必关注,一晃就过去了,不过司教授让我们不用过分担心,还有一个机遇期可以补救,就是早期诱发机遇期(8-18岁),主要是通过对孩子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诱发教育,从而帮助孩子快速发展。
曾经的我也是一名教师,曾经也很想慢慢地陪着孩子成长,渗透孩子的整个教育期,但是后来由于个人的发展,换了工作,单位离家很远而且也很忙,加上孩子的父亲远在外地,就把孩子“扔”给了外公外婆,总觉得孩子还小,快乐就行,等上了小学再教也来得及,何况自己的父母也有文化有能力。可是隔代教育并没有想象的简单。看着一个好孩子似乎开始慢慢走样,不免有些着急,也有些自责,所以想去弥补,可是又不知道怎么去做,也不知道效果好不好。
听了司教授的课,犹如醍醐灌顶,让我信心倍增,即使错过了第一个机遇期,还有第二个机遇期,如果从9岁开始,能够有效诱发孩子广泛浓厚的兴趣品质、高度的自觉性品质、不甘落后的好胜意识等非智力因素,孩子同样能够得到快速的成长,这就是说只要坚持,我的努力就不会白费。我想我会牢牢把握这个机遇期,借鉴司教授提供的教育方法,用心陪伴、教育孩子,让孩子平稳度过第二个机遇期,成为一个具备优良心理素质的孩子。
二、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要讲究方法
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可是你的方法对吗?司教授通过对少年班多年的科学研究,告诉我们,每一位孩子都是潜力股,优秀的孩子都是培养出来的,而培养是需要讲究方法的。学校教育只是进行文化知识教育,主要解决智力因素的提高,而家庭教育则是解决非智力因素的问题,可以说家庭教育将影响孩子的一生,需要家长充分重视。那么如何进行孩子的非智力教育呢,司教授分享的两个观点让我记忆深刻:
第一,不要老是说孩子的缺点,要发掘孩子的优点并加以引导。如果总是批评孩子,可能会养出一个逆反的孩子,逆反不仅是对抗,也可能是沉默,所以家长要管住自己的嘴。对照自己,的确有时候看到孩子磨蹭、看到孩子玩手机、看到孩子屡教不改……自己的火气就上来了,不免劈头盖脸骂一通,有时候孩子都说,妈妈,你这是语言暴力。久而久之,孩子会逃避你,不想和你说真心话,甚至会更磨蹭、更沉溺于手机、更逆反。这对孩子有好处吗?这是自己想要的结果吗?当然不是。为什么不试试正向地夸夸自己的孩子呢?
这个学期的家长会上,班主任沈老师让每组家长把孩子的优点写在4k纸上,很快纸上就写满了,第二天,老师让孩子去认领自己的优点,很多孩子一下就找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写的优点,非常开心和激动,甚至有些不好意思,这说明孩子和父母之间有着浓浓的爱,因此才会心有灵犀,才会开心。而且在当晚孩子的日记中,不少孩子都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要努力做到父母写下的优点,即使是一贯表现优异的孩子,也会写到要坚持,不能辜负父母的期望。所以如果能让孩子变得更好,为什么不多夸夸呢?
第二,教育孩子,家长要以身作则,要保持一致,要敢于示弱。具体来说,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先要做到;对于孩子的要求需要长辈们意见一致;父母能力弱、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要勇于承认。相信这些观点对现在很多家庭都有用。记得孩子有次看电视节目,戏谑地说了一句:这就是飞不起来的笨鸟妈妈下了一个蛋,指望孵出来的小笨鸟能够飞得又高又远。尽管是玩笑话,但是反映出孩子内心里并不认同家长望子成龙的做法,因为在没有进入社会以前,孩子的内心习惯以家长为参照,如果家长自己做不到,却过分强迫孩子,孩子的内心会产生抗拒,可能就会成为大家口中的“坏孩子”。现在经常是三代人住在一起,各个长辈的意见难免不一致,有的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有的要给孩子自由,有的要培养学霸,有的要培养艺术人才……这会让孩子莫衷一是,左右为难,在孩子还不具有成熟的心智的时候,选择题是很难的,往往还会“钻空子”,导致一事无成。
还有最后一点可能是家长忽视的,因为家长习惯了付出。无论是出于疼爱还是息事宁人,父母都习惯于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甚至于超出自己的能力去满足,但是孩子“真的满足”吗?其实有时候孩子提出一些“非分”的要求,可能是因为内心有委屈、最近不开心而故意提的,或者孩子真的不了解父母的难处,所以父母要学会与孩子沟通,等摸清楚孩子的真实想法后,再做出决定,尤其是某一位家长也不必大包大揽,什么问题都让自己解决,可能你未必是最适合解决孩子问题的人,不妨向另一半伸出橄榄枝。当然对于孩子的需求如果父母真的做不到,就真诚地告诉孩子,孩子会体谅你的不易,会变得孝顺。
总之,如果你真的爱孩子,就应该多想想如何与孩子相处更融洽,而不是以爱的名义,简单粗暴地付出“爱”。
三、爱孩子要让孩子拥有爱的能力,但必须自己先学会爱
有时候生活的压力、陪伴的不足,可能让我们觉得给予孩子丰富的物质、满足孩子的要求就是爱,然而往往适得其反,这样的孩子可能更不听话,胃口越来越大,稍有不满,就大呼小叫,因为这样的孩子没有爱的能力,不懂爱。而真正的爱是什么呢?不妨听听圣经里给“爱”的定义,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不是感觉,而是一个行动,所以比起管教孩子,无论何时何地爱孩子都是父母首当其冲该做的本分。当我们好为人师的时候,当我们忍不住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的时候,千万别忘记,第一重要的事情,就是先去“爱”。小学的时候,正是孩子人际关系敏感期,也恰好是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爱”的年龄阶段,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很多不当的行为,都会误导孩子对“爱”的看法,不会爱人的孩子是因为家长不会爱。爱不仅仅是索取,更是付出,不是压抑,而是表达,真正的爱是彼此关爱、互相倾听,因此我觉得家长要自己先学会爱,才能让孩子拥有爱的能力。
孩子的心晶莹剔透的像一面镜子,他们用自己的双眼观察和感悟着这个世界的一切,用稚嫩的手加上纯洁的心灵和自己的感悟来描绘着生活中的一切。然而有很多的家长都埋怨说现在的孩子感情冷漠,没有爱心,对什么事情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尤其是对自己的父母。然而当家长在埋怨的时候,有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其实孩子就是一面镜子,照着大人们的一言一行,而孩子的表现就是大人们的复制。你想想你给过孩子示爱的机会吗?当孩子充满活力地跑向厨房,想帮您做饭,可是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去去去,看你的书,不需要你帮倒忙!赶紧把作业写完,别给我惹事就行了。饭后,孩子从房间里跑出来,拿了瓶他最爱喝的牛奶给爸爸,然而得到的确是爸爸的斥责:刚吃完饭,喝什么牛奶,你是不是就想出来看电视?......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没有爱心,而是家长们常常在无意之中冷漠了孩子的爱心,在这种环境下,孩子的爱心渐渐被抹杀掉了,孩子的心灵世界也逐渐变得冷淡起来,再由冷淡变成了荒漠,变成了恨,而父母们却全然不知,所以何来爱人的能力呢?
其实爱是要引导的,当父母不舒服的时候,可以让孩子给自己一个拥抱,学会施予爱心和同情;当有人给孩子买玩具的时候,别忘了提醒他要说声谢谢,学会感激别人;当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生日时,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生日卡,送给寿星;过节带孩子去游乐园,玩得正开心时,不要忘了跟孩子要一个谢谢,让他学会感激父母为他做的一切。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能拥有爱的能力。
很幸运我的孩子就读于一所充满书香教育、重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小学,孩子在学校里不仅得到了老师们的知识传授,更学会了感恩、分享、爱人等优秀的品质,学校通过主题家长会、家长接待日、家长大讲堂等各类活动,不仅促进了家校交融,更是增进了亲子沟通与理解,更感谢瑶海区教体局的精心组织,让我们这些普通的家长也能聆听中科大司教授的精彩课程,让未来对孩子的教育之路愈发清晰,教育之法更为得当。
孩子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我们需要做的,不是焦虑,不是拔苗助长,而是陪伴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知道,无论如何,我们是爱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