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学公益堂 家长乐学堂——《家庭教育公益课堂》观后感

浏览次数:1334      时间:2019-09-07

 合肥市瑶海区滁州路小学四(4)班家长曹作义

2019年5月8日上午,我和很多家长一样,观看了由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司有和老师讲授的“合肥社区大学家庭教育父母“童”学公益课堂”——《为当今家长们教育孩子支招》的视频课程,司教授用他丰富的专业知识、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授了有效实现亲子沟通的方式方法,观看之后,我受益匪浅、茅塞顿开,对于那些困扰自己已久的家庭教育问题,似乎找到了一些路径与方法。

一、主要收获

(一)对家庭教育观念的改变。通过观看讲堂,我深深的认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明白了家长是孩子最亲和的启蒙老师,只有父母足够卓越,孩子才会有智慧的人生;注重人生,必须要注重家庭和家风的教育。

(二)对孩子的成长期有了新的认知。司教授对0—18岁的孩子的教育分成两个关键期,一是0-7岁的早教机遇期,又称早期教育关键期,如果这个时期孩子形成了不好的习惯,想改就很难了。司教授用印度狼孩的故事、日本士兵横井庄一的故事、以及生物学的研究、神经生理学的研究、中科大少年班的生源调查证明了早教关键期的存在,他告诉家长这是一个难得的、没有回头路的机遇期,要不失时机地抓好这个早教关键期。二是8-18岁的早期诱发机遇期,这个时期家长要借助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用“诱”的方法,引导孩子朝着好的方向培养和发展,要不露痕迹地着力培养孩子的兴趣、习惯、自觉性、注意力、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品质。司教授列举了武汉黄茂芳‘打架王’好胜心迁移,后期参加全国物理竞赛;施展小学五年级11岁时凭着强烈的自我攀比意识,自学跳级考上重点高中后期成才;“小笨蛋”曹辉宁通过他舅舅给他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及平时比哥哥多花时间去学习,并要求父母经常给他鼓励、不再说他的缺点、不再打消他的积极性,注重诱发他的潜力,最终成才的案例;以及司教授本人通过后期诱发的方法让其儿子考取科大少年班、女儿也考上了中科大的事例,证明了早期诱发机遇期抓好了可以成就孩子的道理。

(三)对家庭教育面临的困惑有了正确的分析与对策,很多家长感觉孩子逆反心理严重,不听话,想教却不会教,因此有了“树大自然直,顺其自然”的想法。其实,孩子不听话不是孩子的错,是家长的错,是家长说话没有说到孩子心里去,需要改变的是家长自己。有的家长,急于求成,到处补课“求教”,误认为“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殊不知,所谓的“起跑线”其本意是要求家长要注重“提早教育”。

二、几点感想

(一)要想孩子成才,从小就要开始进行学前训练和课外学习。我家的孩子,现在已经10岁,正处于小学四年级,已经错过了早期教育的关键期,现在只能把握好“早期诱发机遇期”这个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我们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喜爱读书的好习惯,要让孩子“好读书,读好书”。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1、对孩子的教育,父母之间要尽可能地保持一致,起码在孩子面前要保持统一。

2、夫妻之间有意见或矛盾,尽可能不在孩子面前发作,一定不能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不适”。

3、夫妻不能有不良爱好和习惯。对外应酬适当,朋友往来健康,不打麻将,不迷恋网络,有时间陪着孩子看书、学习。适当时候带着孩子参加户外的亲子活动。

4、“恩威并施”随时调整好角色,使家庭尽量充满和谐、轻松的气氛。以“恩”做孩子的朋友,让孩子与你无话不谈,事事愿谈,事事敢谈,真正处成“兄弟式”的“父子朋友”。而“威”体现父母的地位,保持必要的威严和震慑,常常体现在严肃的场合,或与孩子讨论“重大事项”及“正规事务”的时候,或在孩子明显故意“犯错、违规、不听话”的时候,父亲要有“严父”的模样,母亲要有“慈母”的善良。

(三)要懂得尊重孩子,发扬民主。家长在涉及孩子的事项时,要懂得先征求孩子的意见,然后分析利弊,做出决策。

(四)选择与孩子沟通的渠道,例如通过“成长日记”“微信聊天”等间接沟通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爱关心,领会对他的批评建议,明白对他的期望期许。

(五)寻找更高的平台,充分激发孩子的潜能,家长要从潜意识诱发孩子的竞争意识,争先意识。

(六)要尽可能寻找机会和平台,在更多场合让孩子展示自己,尽可能地让孩子走出家门,多见世面,多参加一些竞赛、旅游、夏令营等有益的活动。

(七)给孩子树立人生发展的榜样和楷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榜样不能太空洞,不能看不见摸不着,不能“虚无缥缈”,可以从身边熟知的成功案例影响他、教育他,用榜样的力量不断拔高孩子的理想和目标。

(八)用适当的荣誉强化孩子的自律性和荣誉感,例如:争当班干部、“三好学生”、“优秀学生”等先进称号,因为这些先进光环会时刻提醒他、约束他不做坏事,努力把事情做到最好,让他从潜意识感受到“约束”和“责任”的存在,从而锻造自己,提升自己的协调、交流、组织等综合能力。不会“死读书,读死书”,为将来更好地适应和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父母要尽可能学习掌握新特长,既能对孩子有新帮助又能让孩子佩服,例如:有意无意地“事先谋划”让孩子看看父母的“优秀奖章”“专业证书”“表彰文件”“登刊文章”等等,让孩子从潜意识里敬佩父母,崇拜父母,这样父母自然就会在孩子面前有了“威信”,孩子就更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也只有这样,家庭才会是一个和谐的家庭,父母和孩子,在交流之中才会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