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父母“童”学课堂》观后感

浏览次数:1205      时间:2019-09-07

蚌四小二四班王玥雅家长

 

如何做好孩子的家庭教育,一直是家长们比较困惑的问题。感谢司有和教授在合肥社区大学《家庭教育父母“童”学精品课堂》中的演讲,及时地为迷茫中的家长指明了方向。同时也非常感谢合肥市教育局以及蚌埠路第四小学为家长们提供了这么难得的学习机会。

司有和教授是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创始人之一,通过多年以来对少年班学生家庭教育的跟踪研究,为当今家长们教育孩子支招,切身地解答了“家长不会教、孩子不听话、家长学习没效果,咋办?”这几项难题。

司教授认为家庭教育有两个机遇期:

一、早期教育机遇期(0-7岁):这是孩子各种活动技能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时期形成的不好习惯,今后非常难改。

二、早期诱发机遇期(8-18岁):错过早期教育的孩子,可在此阶段实施早期诱发的方法,通过提高孩子非智力因素水平,实现孩子成年之前的快速发展。

我的孩子现在上二年级,正处于早期诱发机遇期,学习了课程以后,我明白了早期诱发的重要性。对于这个阶段孩子的小逆反,司教授也明确指出了:这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形成自我管理意识,并且抵制与其自我管理意图不一致看法造成的。事实上逆反心理不是必然的,逆反期也不是不可逾越的。孩子的成长像是一场马拉松,家长要摆正心态,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要计较一时分数的高低,无论在哪一个阶段,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都应该是帮助孩子提高兴趣、习惯、自觉性、注意力、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品质,让孩子只和自己的过去比,有进步,就是“赢”。

此外司教授还强调了在家庭教育中,一个好家长要做到“一个原则,三句话”:

一个原则是“以身作则”,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不要强加于孩子。

三句话就是:1、准确的判断孩子需要解决什么问题。2、设法找到能解决这个问题的人,3、协同这个人把问题解决。也就是说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家长要准确判断而不是随意估计,家长解决不了的问题,要想方设法找到能够解决的人,并协同解决。简单的说就是“自己不会,去找会的人”。

最后,沟通是门学问,怎样说孩子才愿意听?怎样做才能不露痕迹?怎样诱发才能不暴露教育意图而又达到教育的目的?司教授教会了我:与孩子说话要注意方式,要说到孩子心里去,他才会听。想要让孩子做某件事情,就要不厌其烦地做足铺垫;当孩子有其他意愿的时候可以“预留先纵”;让孩子选择的时候要“预留缺口”;有不同意见避免孩子产生抵触则可以“认同再议”。

通过本次课堂的学习,我了解了很多与孩子“过招”的理论与技巧,当然在实际操作中想要达到效果,我还需要不断地思考与摸索。我会努力做好诱发机遇期孩子的家庭教育,配合学校,为孩子提供更加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