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家庭教育公益课堂——司有和教授讲座》有感

浏览次数:1323      时间:2019-09-07

瑶海区蚌埠路第四小学五(5)班 刘心怡家长

 

今天上午,合肥市教育局、合肥社区大学、安徽省家庭教育研究会联合举办了一场家庭教育讲座,邀请了家庭教育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司有和教授为我们家长教育孩子支招,司教授的讲座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现实的案例,通过在直播课堂里认真观看、用心聆听和深入学习,我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最容易受家长的言行的影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只有和家庭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孩子每周五天在学校的教育,老师都是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性格、品行、意志和兴趣等等,孩子也易于接受和成长。可是双休日的两天,如果孩子在家受到家庭的不良影响,就会在学校五天培养出来的好习惯化为零,就会出现“五加二等于零”的现象。只有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动去做好家庭教育,孩子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二、父母要以身作则

言传不如身教,孩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受父母的影响最大。即使一个不起眼的细节,对于孩子的成长都会有影响,所以,父母们应该牢记:一定要随时随地注意以身作则!许多家长一边给孩子讲“粒粒皆辛苦”,一边却随意浪费粮食;一边给孩子讲“孔融让梨”,一边却争先恐后地挤车抢座;一边教孩子要尊敬父母,一边自己却不尽赡养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一边给孩子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大道理,一边自己却一年到头不摸书,甚至沉溺于手机、麻将桌上,殊不知“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的道理。所以,家长要求孩子做的,尽量自己要先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首先自己不去做。

三、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多陪伴孩子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父母要多与孩子交流和沟通,哪怕再忙,我们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说说话,聊聊天。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要注意讲究科学方法,要不露“痕迹”。首先,我们要善于倾听。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知道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才能让以后的沟通变得更加轻松。孩子向诉说高兴的事,应该表示高兴;孩子向诉说不高兴的事,应该让他尽情地宣泄,并表示同情;当孩子向诉说不感兴趣的话题,应该耐着性子听,表示关注他的谈话内容。这样,孩子以后便乐意向倾诉,您才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四、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在每个孩子的身上,都蕴藏着一座具有巨大能量的宝藏。父母们应该懂得怎么样去点燃他们,学会赏识他们,激发出他们身上的天赋。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父母对孩子要多鼓励、多赞赏,不断培养孩子的自信、自强、自尊和自立。赏识是对孩子的爱,如果我们家长都能用爱的眼睛去发现孩子的优点,用正确的方式指出和改正孩子的缺点,多说“你能行”,“你真棒”,那么在家长的鼓励下,许多孩子都能在快乐中改变,在快乐中成长。我们不要因为孩子一次考试成绩未达到高分就苛责孩子,而要鼓励他,帮助孩子分析没做对或者没做出来的原因,找到做题的方法,下次孩子遇到这样的问题就不束手无策了。赏识孩子会给孩子带来快乐的动力、向上的自信,其奥妙就在于它卸掉了压在孩子心上自卑的巨石,这样孩子的潜能就会火山一样爆发。

五、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环境很容易改变一个人,尤其是对孩子而言。夫妻恩爱、家庭和睦,才会孩子感受到爱的存在,家的温暖。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是任何感情都无法代替的,做父母的要好好珍惜这种亲情。和睦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积极的,向上的,孩子只有生活在充满爱的家庭里才会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才会懂得去爱别人、爱社会。家长要常读书、常读报,让孩子感觉到读书看报是件很快乐的事情,时间久了,孩子自然就会喜欢学习的。

 

身为父母,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培养好,让孩子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让他们拥有自信自强的心态,拥有独立健全的人格,对学习充满兴趣,对生活充满热情,对他人和社会充满爱。
    通过司教授有理有据地分析,我懂得了,养育孩子好比是种庄稼,在特定的生长阶段要给予特定的养分,一些机会错失之后就永远无法弥补,因为孩子成长的每个敏感期都是稍纵即逝。正如司教授在讲座中所说“没有房子可以等,没有车子可以等,没有钱财可以等,唯独孩子的教育不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