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终身学习,与孩子共成长》——父母“童”学精品课堂观后感

浏览次数:1159      时间:2019-09-07

瑶海区三十九中八四班    喻成康家长  刘际昀

5月8日上午,由合肥市教育局、瑶海区教体局领衔主协办的“合肥社区大学家庭教育父母“童”学精品课堂”进行了现场及网络同步直播。其中,中国科技大学司有和教授从当今家长的机遇和困难、家长不会教、孩子不听话、家长学习没有效果等几个方面,深入浅出的告诉家长们如何有效的实现亲子沟通、取得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的演讲让我感触很深,对我启发很大;让我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怎样做一个有方法的智慧家长。以下是我通过这次学习的一点感悟。

司教授首先谈了当今家长的机遇和困难。机遇,就是家长正处于0-7岁的早期教育和8-18岁的早期诱发教育机遇的两个时期。目前我家孩子处于第二个时期,但在这里我还是要说一下第一个早期教育,因为我孩子在0-7岁时大部分时间和爷爷奶奶在一起,这期间的教育我们是缺失的,以致小学阶段成绩很一般。司教授通过对科大少年班成功少年大学生的家庭研究发现这样的规律:0-7岁是人的脑细胞逐渐形成的时候,也是人的各种活动技能形成的关键时候,这个时期的教育就是家长们反复的跟孩子说教,不断的刺激,大量的重复,让孩子不断的动脑筋,不要在乎孩子记忆了多少。这个年龄段所受的教育会影响人的一生,错过这个时期,一些技能的形成则相当困难,如果这个时期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则后期也难改正。教授列举了印度狼孩和日本士兵案例,更有科大少年班60%少年大学生出身于中小学教师和医生等知识分子家庭的例子,论证了良好的早期教育的存在和重要性。如果当初我能认识到这一点,对孩子做了相关教育辅导,让他养成一些好习惯,或许现在学习起来不会那么累,亦或我们会在一个不一样的环境。所以,我要抓紧教授所说的第二个机会:8-18岁早期诱发教育机遇时期。

早期诱发教育期,在于“诱”,即引导。重点从非智力因素方面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非智力因素包括自觉性、自信心、专注力、好胜心等。看我们的孩子,一起进的幼儿园,一起上的小学,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学习成绩的差距却越来越大;还有同一个班级的孩子智力水平都差不多,成绩差别却很大,这就是司教授所说的非智力因素。就是这个因素,把我们孩子的成绩拉了下来。曾经一位当老师的朋友让儿子读篇英语课文给她听,听了之后她很郑重的给我建议:孩子的专注力亟待提高!原来儿子读课文时断断续续、反反复复要4-5次才能读顺一句话,去掉不熟的成分,大多时候是因为不能集中精神全神贯注的去读,这就是所说的专注能力差。直接的影响是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分神不能认真听讲,做作业时效率低。联系到孩子小学及当时的学习情况,还真是这样。这之后孩子的学习中我不时的提醒他要专注,现在已有不少提升,学习成绩也有相应进步。还有教授所说的给孩子引入攀比目标,激发孩子的好胜心,让孩子觉得:他(她)行,为什么我不行?儿子上初一时,我发现本小区一男孩跟他同一学校同一年级,不同的是男孩在重点班。初一上期中考试后我将男孩的成绩拿给儿子看,并严肃的告诉他男孩就是他的目标。儿子虽嘴上说信心不大,心里应该暗暗有自己的决心。这之后的每次考试,儿子都会了解男孩的成绩,看他们的差距。初二上期末测试,总分终于超过了男孩,儿子特别高兴,信心增加了不少,之后的学习自觉性也有提高,逐渐进入了良性循环。比起就成绩抓成绩,效果要明显的多。所以司教授所说的几个非智力因素,做家长的一定要重视,这些因素孩子们都有,只是很多被家长压抑了,那我们就想办法引出来,促进孩子的快速发展。

司教授说到当今家庭教育的第一个误区:急于求成。这里提到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初中阶段的孩子进入了青春期,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认知,有些孩子之所以“叛逆”,大多是因为家长的强迫、恐吓和急于求成。这也是我近期很困惑的一个问题,这一年时间里,明显感觉到孩子没有以前听话了,沟通的结果经常是孩子生气我也生气。反思自己,大多时候确实是太急了,一味的命令式教育,强迫恐吓,缺少管教技巧。通过这次学习后期在和孩子沟通过程中我要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争取说到孩子心里面去,少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孩子不听,我就换一种说法,看孩子可接受,不接受,再换一种说法。我们家长要敢于跟孩子承认自己的水平有限,不能强制孩子听自己的,不要强迫孩子,这样叛逆应该就少了。所以,我们家长要经常反思。

家长自我提高中的第二个误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确实,这是一句似是而非的话,就“起跑”的起点来说,并不是唯一的。教授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初一、高一、大一的孩子基本在同一起跑线上。我很认同这句话,儿子初一的时候,因为分到平行班心里有些沮丧,后来班主任老师经常提醒孩子们:初一是一个新的开始,不管你过去怎样,现在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渐渐的,孩子又看到了希望,我很感谢老师当初的鼓励!两年后孩子升高一了,不管成绩理想与否,都要让他有“空杯”心态,重视高一。

教授还讲了最好的管就是“不管”、树大自直的误区和是否成才没有关系,重要的是教孩子怎样做人两个误区,告诫家长们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遵循“一个原则三句话”即“以身作则,准确地判断孩子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设法找到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人和协同这个人把这个问题解决”,正确的看待和解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孩子不听话”这个问题,教授用“事先铺垫”“欲留先纵”“预留缺口”等几种方法,通过几个经典案例教家长们如何不露痕迹的对孩子进行教育。家长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和看法,首先表扬,认同再议,重点是“不露痕迹”。很是感谢司教授的这些方法,具体操作,还需要我们家长在后期的家庭教育中多实践,多领悟。

习近平主席曾说: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怎么注重,我们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现在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家长们可以足不出户的免费学习最新的教育理念。所以我们家长要把握这些机会,坚持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用学到的优良教育方法教育孩子,争取使我们的孩子既能“成人”又能“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