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智慧型家长——听司有和教授讲座有感
浏览次数:900 时间:2019-09-07
二(5)班 徐梦珂妈妈
孩子不听话,咋办?
家长不会教,咋办?
家长学习没有效果,咋办?
这些问题是身为家长的我经常遇到,而无法解决的困惑。今天听了司有和教授的讲座,犹如醍醐灌顶。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收获。
一、说话要说到孩子心中去
“孩子应不应该听话?”这个问题真不好回答。从我的角度,我作为一个孩子的妈妈,当孩子不听我的话,跟我对着干,我说向东孩子偏向西的时候,我希望孩子听我的话。因为我都是为了孩子好啊,我作为一个成人,吃过的盐比孩子走过的路都多,孩子不听话是要吃苦头的啊!可是,在生活中,我的好心经常不被孩子理解,作为一个妈妈,有时候真被孩子气得够呛!
司有和教授说:“孩子不听话,不是孩子的错,是家长没有说到孩子心里去,需要改变的是家长。家长要解决的是怎么说,孩子才愿意听。”想想我与孩子的对话,我都是站在妈妈的角度,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什么,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大多时候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所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的一些要求在孩子那里就成了命令,孩子回报给我的也大多是“反对票”。
怎么样做才能让孩子听话呢?司有和教授传授的方法是:和孩子沟通时要不露痕迹,不要暴露家长的家庭教育意图,不要让孩子看出来家长在教育他。家长可以“事先铺垫”,可以“欲留先纵”,可以“预留缺口”。家庭教育的做高境界是,你教育了孩子,但孩子并没有意识到你在教育他,他认为完全是他自己做出的决定。
司有和教授的方法着实高明啊!现在的孩子多是两代家长捧在手心中成长起来的,心理很脆弱,说白了逆反心理较大,司有和教授的教育方法既能达到让家长教育孩子的目的,又能让孩子有独立做决定的意识,一举两得!
二、好家长要做到“一个原则,三句话”
什么是一个原则呢?就是家长做事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的,父母也要做到。长辈们意见要一致。父母能力弱、不能满足孩子要求的要勇于承认。
这一点,我是举双手赞成的。中国有句古话叫“言教不如身教”,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生活中,我不让孩子去做的事,一般我也会克制自己不去做,至少不会在孩子面前做。就说玩手机这件事吧,有时候下班回到家,我真想刷刷手机,可是看到孩子在一旁写作业,只能克制了。为了培养孩子多读书的习惯,我在家也会经常一本正经地坐在书桌前认真读一本书。我相信好习惯是耳濡目染出来的。
三句话是指:准确地判断孩子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设法找到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人。协同这个人把这个问题解决。总之一句话,亲子关系出现问题了,家长自己不会,就要去找会的人。
家长毕竟不是教育的专家,孩子成长过程中总会出现不同层次的问题。问题出现了,而家长限于能力、知识的局限又不能很好地去解决,就会出现亲子关系紧张的局面。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司有和教授的办法与孔夫子的理论不谋而合。
三、发展孩子的非智力因素
孩子的发展不仅仅是智力因素起作用,很大程度上非智力因素起着较大的作用。司有和教授认为,优秀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广泛浓厚的兴趣品质,专一强烈的注意品质,高度的自觉性品质,不甘落后的好胜攀比意识,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这些优秀的非智力因素的获得需要家长有意识地去诱发培养。
当然了,每个孩子是不一样的,“诱发”的方法也不会一样,我们家长只能根据自家孩子的特点去设计方案。这一点我在教育我家孩子时深有同感。我家孩子自小怕虫子,胆子不大,对什么事情总是三分钟热度,我也很着急。某天我们看到有个老人在学校门口卖蚕宝宝,孩子看到同学都买蚕宝宝,也想买几条回家养,我想到这是一个诱发孩子专注力和意志力的好机会,于是欣然应许。
在养蚕宝宝的日子里,孩子知道了蚕的生长过程。给蚕投喂桑叶,孩子近距离接触那些柔软的小动物,使得孩子不再惧怕小虫子。蚕从小虫到变成飞蛾大约要一个多月时间,在这一个多月时间的日子里,孩子的意志力得到了培养。
司有和教授是家庭教育方面的专家,他的很多观点和方法都值得我去学习。我的几点感受只是我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一点粗浅共鸣,希望有机会可以向司有和教授当面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