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习型父母,与孩子共成长----“教育孩子支招”观后感

浏览次数:855      时间:2019-09-07

做学习型父母,与孩子共成长

           ----“教育孩子支招”观后感

合肥瑶海区育英学校  七四班  宛佳琪妈妈

几日前有幸在学校组织、老师的推荐下观看了由合肥教育局、合肥社区大学、合肥家庭教育研究会主办的为当今家长们教育孩子支招的网络视频。教育专家司有和教授总结性的提出了现在家长普遍遇到的几个难点:1、孩子不听话,怎么办?2、家长不会教怎么办?我们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年轻父母、作为一个早期留守儿童的父母对此特别有感触。

生下孩子的早几年,务工潮席卷全国。我和孩子他爸在孩子刚刚呀呀学语的时候也早早的外出,孩子的教育和抚养任务就落在了爷爷奶奶身上,很快隔代抚养的负面作用就慢慢显现出来。我们一般一年回去两到三趟,初次回去和孩子接触的时候孩子对我们还是比较亲密,对我们说的话也能有效的理解。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就发现孩子慢慢的和我们不怎么亲密,行为举止也比父母在身边的孩子要“野”一些。比如“饭前不洗手、和陌生人接触比较胆怯、不会分享、比较自我”等等一些习惯和性格上的问题就显现出来。在和父母商量后,我们做了一个决定:留下来,不再外出。

中国有一家谚语: 3岁看大、7岁看老。3岁孩子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成长以后的心理性格和特点。司有和教授在视频里面提到的孩子成才期的心理特点完美的诠释了孩子幼儿时期的重要性。3岁前是孩子脑力发育的关键时期,这时的儿童大脑就像一个天才般的吸收器,作为父母应有意识的开发孩子大脑潜能。7岁是孩子学习和性格塑造的关键期,能否顺利让孩子步入轨道,需要父母的适当引导。现在看到司教授所说的孩子成才期的关键时期教育,我们作为父母很庆幸,正确的作出了一个父母应该做的教育动作。

回到家后,我和孩子他爸针对孩子的一些生活习惯和喜好做了一些正向的激励方法。只要是承诺孩子的,目标达成了就一定按照承诺的给予奖励,对孩子没有按照要求完成的作业和习惯,我们一起找办法、找原因。不再是以前简单、粗暴只要结果的方法,渐渐的孩子也有了一些变化,碰到事情会和我们探讨,找原因,我们的关系更加亲密了。

现代科技日益千里,信息技术四通八达。现在孩子信息的接受不再像以前一样被动的等待父母来传授,反而是像一个吸水海绵一样到处学习新的信息、知识,这时父母的一些观点和理念可能就会在孩子少年时期现显出不够用的局面。孩子可能经常会对我们说的话进行反驳或进行质疑,并可能为此说出一大堆道理,这其实就是视频司教授所说的“不会教”。可能很多家长作为父母不承认“不会教”,或碍于父母的尊严,认为即使教错了,也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做,这就是以前的老旧家长式教育。司教授就很好的指出了现代父母要善于“学习”,善于“疏”“导”对不知道或未涉及的知识面去了解和学习,以便正常的引导孩子,而不是堵,甚至是粗暴的禁止,这样会导致孩子的叛逆。

以上就是作为父母观看为孩子支招的一些感触和观点,非常感谢学校和老师给了我们这些做父母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个人觉得:现在的父母相比之前责任更大,也更难做,做父母的要善于和孩子一起学习和成才,善于向学校、老师寻求帮助,只有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式的全面教育下,我们的孩子才会越来越茁壮,越来越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