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当今家长们教育孩子支招》观后感
浏览次数:806 时间:2019-09-07
一(3)班家长:彭文杨
听了专家司有和的讲座,感慨颇深。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深明白司老是一名资深的研究者,很多教育现象,他都做了深入的探究。他全程参与了科技大学少年班的策划和实施过程,研究了成百上千的少年班学生,追踪了大量的事实数据,发现了很多共同点,从而发现值得研究的教育规律。从时间的纵轴线上抓住了早期教育关键期以及早期诱发机遇期。很多孩子在上小学时无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有的是注意力不集中,有的是不讲究卫生,有的是没有时间观,做事磨蹭等等。这些是一年级老师和家长经常面临的问题。作为教师子女,某种程度上,我的孩子在早期教育关键期没有走得太偏,最起码表现尚可,没有成为问题学生。可是上学后明显感觉和她的关系变得生疏甚至有点紧张,这才仅仅一年不到的时间!很难想象到小学毕业甚至初高中毕业后我们之间会有多大的隔阂。我明白此时她处在司老所说的早期诱发机遇期(8-18岁),需要家长实施早期诱发的方法,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水平,这对家长又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学习,耐心引导。
只要是做父母的,没有谁不在为培养孩子广泛浓厚的兴趣品质、专一强烈的注意品质、高度的自觉性品质、不甘落后的好胜攀比意识、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等优秀品质而努力。可是我们往往会犯急于求成的错,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总希望自己一句话就能在孩子身上立马见效,总是参加各种教育培训,热衷“妈妈会”,看到所谓的“好方法”就总想在自己孩子身上试一试。可正如专家所说,孩子是有着独立人格的人,他需要在自己思考后作出回应,更不会有一个现成的方法适用于所有孩子。作为老师,我比普通家长更多地学习和接触教育理论知识也有更多实践机会。可是知易行难,面对每天因为快速成长而带来各种新问题的孩子,也难免会有束手无策的挫败感。司老的讲座像一阵及时雨,解决了我心中的疑惑,孩子的不听话是因为我说的话让他不喜欢听,如果可以采用事先铺垫法,欲留先纵以及预留缺口法,在润物无声中让孩子自己做决定,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那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武侠小说中武功的最高境界就是没有招式,草木皆可成为最锋利的武器,当教育者不觉得正在被教育,那就是最好的教育。教无定法,各种方法结合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中得到合理使用就是好方法。当然在使用方法时一定注意自己的态度,万不可采取“命令式”“任务式”“训导式”的态度和口吻,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方法也就不见效果了。
任何方法离不开原则的指导,教育孩子教育学生有时是殊途同归的,首要原则都是以身作则!老师希望学生写得一手好字,自己的字就要拿得出手;老师希望学生写出好文章,自己就要做到出口成章;老师希望学生深入研究自己就要做有心人多发表学术文章,同样,家长想让孩子彬彬有礼自己就不能粗鲁不堪;想让孩子勤学好问,自己就不能不学无术;想让孩子博览群书自己就先得博闻强识……如果你做不到的,那就不要要求孩子做到,即使孩子被强迫做到了,心中也是不认同的,只会造成更大的教育隐患比如“做给你看”,或者背着父母偷偷做不让做的事情。
讲座中司老提到了光的反射折射这个小故事,无独有偶,恰巧,我的女儿也问了我同样的问题,插在水杯中的筷子怎么像断了一样,当时我只是简单回答这是光的折射,可当女儿再次发问什么是折射时我却不耐烦地回答她等你上初中就知道了。像这样的情景我相信一定在不同家庭上演过无数次,我们一次次错过了孩子发问这么好的机会,错失“借题发挥”的机会有可能是无心也有可能是有心无力,也许是父母自身学识不够,所以现在倡导终身学习,当然也别忘记司老提醒我们如果你不会那就去找会的人,配合他一起解决孩子的问题!
教育来不得半点马虎,家庭教育尤为重要!愿我们都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好孩子终身的老师,让我们的孩子可以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