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心”沟通 ——听司有和教授讲座有感
浏览次数:869 时间:2019-09-09
瑶海区和平小学 四(三)班 刘子宸家长
近期,瑶海区教育体育局等单位组织开展了关于家庭教育的讲座活动,帮助家庭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小家长们都非常珍惜这次难能可贵的机会,纷纷积极参与观看网上直播。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的司有和教授为我们进行了主题为《为当今家长们教育孩子支招》的讲座。司教授凭借多年的教育研究成果和经验,用丰富的案例和极具可操作性的方法为家长朋友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论述。
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我们永远在学习。这堂课像一场及时雨,为我们答疑解惑,为我们提供了解决教育孩子种种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提供了一把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我是一名四年级学生的家长,总结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失败教训,结合本次讲座的带来的启发,个人感悟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尊重孩子
老生常谈的“尊重”,我们都知道要尊重孩子,都知道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人格,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但是,问问自己真正做到尊重孩子了吗?恐怕未必。当孩子违逆你的时候,当你的一句话说了三遍还得不到回应的时候,当自己既要忙着照顾二宝,又要烧饭,与此同时孩子还做了让你操心的事的时候…… “尊重”,恐怕早被抛到九霄云外了,取而代之的是河东狮吼,然后肠子悔青。
教育,真的是一种自我的修行,是对家长脾性的重新洗牌,甚至是我们成年后的第二次成长。你要学会控制,学会调整,然后真诚地倾听孩子的诉说,才能学会尊重。如同我们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一般,学会尊重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时会反复,有时会被家长所谓的“权威“打败,它是需要慢慢养成,经常地提醒的。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就像刮骨疗伤一样,过程会比较痛苦。减轻这种痛苦的办法就是要转变思想,从根本上认识到,孩子有独立的人格,不是家长的附属品。我们才能既心态开放,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又尊重孩子,和孩子成为朋友,与他共同成长!
二、共情能力
与孩子共情,通俗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的感受和心情。
家庭教育是需要共情能力的,我们经常会说:“孩子一点都不理解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啊!”那是孩子没有从父母那里获得共情的能力。一个孩子摔倒了,他可以获得两种爱:一种爱是妈妈说,宝宝给你吃颗糖果,用美好的感觉替代糟糕的感觉;一种爱是妈妈说,宝宝,你哪里疼,告诉妈妈,用共情和理解让这个孩子感觉到妈妈对自己的在乎和接纳。如果我们能真正倾听孩子的叙述,孩子就能容易地表达他面临的困境,继而才能帮助他走出困境。而有时候,孩子需要的只是我们能与他产生共情,让他明白我们在跟他一起承担着痛苦和伤心,那么孩子也就培养一种自律的能力,从而获得更大的幸福感。
共情是没有标准可言的,没有什么正确或错误的方法。仅仅就是倾听,保留空间,不带评判,带着情感去感受孩子的心情,让他知道我们和他在一起。
三、沟通有讲究
有效沟通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简单粗暴,不能方法太单一,且要先营造一个良好的沟通的氛围。平日里,与孩子说话就应当少说教,多倾听;少用一些带有命令语气的强硬措词,如“你要”、“你应该”、“你不能”等;而批评多,表扬少,以及喜欢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横向比较…… 这些则会让孩子产生消极心理,那有效沟通的目的就永远达不到,可能还会适得其反。
在司教授的讲座中,介绍了若干与孩子做有效沟通的方法,如事先铺垫法、欲留先纵法等等,极具可操作性,我也颇为认同。沟通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消除分歧,解决问题。“沟”者渠也,“通”者连也,畅也。要做到沟通的通畅,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他们的心智、性格出现的各种变化,让家长与孩子间的有效沟通充满了智慧和策略,不简单,要学习。
综上,尊重是要与孩子成为朋友,共情是要设身处地的为他着想,目的是为了一步一步达成与孩子的有效沟通,进行一场有“心”、用“心”又称“心”的教育。
短短数年,不足以厘清家庭教育的学问,只希望作为家长的我们能一直学习和探索,其实,教育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孩子,我们也身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