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的共同成长——司有和教授讲座观后感
浏览次数:891 时间:2019-09-09
瑶海区和平小学一年级11班聂枫桓爸爸:聂威伟
2019年5月10日
作为从事互联网职业的一员,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自己属于教育理念很先进的那一波人。与孩子共同成长,这句话我也一直以为我虽然没有做到最好,但是也不差。在和平小学安排这一次线上直播讲课之前,我甚至有些抵触。“说好的家校共同教育,为什么一直是家长迁就学校?明明可以安排视频观看,为什么一定要搞成直播这种形式主义?这种所谓的教育经验,满互联网都是文章,有什么必要非要让家长听课?”。这种抵触在讲课前15分钟的各类领导讲话中,不满的情绪达到了顶峰。
然而,司教授的讲座内容征服了我。从直播开始12万人在线,到司教授讲在精彩部分时的接近30万在线。我知道,无数家长跟我一样被征服了。
讲座内容的思考1——对孩子未来期望的错误
我之前对孩子的教育理念是,不一定成为精英,但是需要成才成人。在我看来,未必是上了科大,读了博士,出了国才是人才。自己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在某个领域有所成绩一样是成才。所以,我们并没有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小学上学之前,更多的是带他去全国各地旅游开阔视野。我们一直以来并没有要求孩子非要去跟其他小朋友比,没有刻意的培养他的自我学习的习惯。小学一二年级,我们觉得完成老师安排的学习内容就可以了。
但是,看了少年班少年们的例子,我突然觉得自己好像错了。知识和金钱对于我们最大的收获是,让我们拥有了选择权。足够的金钱,可以让我们决定去这里上学还是去那里上学,决定吃日料还是吃西餐;足够的知识,可以让我们决定我们是去做诗人,还是去做科学家。孩子还小,他在基础知识阶段并没有明白自己的道路到底是什么。我们对他不应该过于放任和佛系。现在对他的学习和学习习惯要求严格,是为了他未来打好基础。让他在有能力做独立选择的时候,可以因为自己的爱好而选择自己的未来,而不是像他的父母一样,因为只能考那样的学校而只能选择那样的未来。
讲座内容的思考2——对自己以身作则的错误
以身作则,这件事情其实我一直以为自己做的很好。因为在公司里面我就是一个这样的管理者,任何事情如果我做不到,我就不会要求我的员工做到。所以在我所涉及的业务线里面,我一定是最专业的那个。
我一直是反感完全保姆型陪伴的,因为我会觉得,当孩子大了之后,他向其他人介绍自己的父母的时候,榜样的力量大于一切。一个让他值得骄傲的父母,比一个保姆更让他崇拜。我应该让孩子有崇拜和追随感,而不是一直服侍他伺候他。
但是听了司教授的课之后,我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这样的榜样,如果没有陪伴,孩子看到的就只是一个忙碌的身影,甚至是看不到你。你对研发项目的精益求精,你以为是作出认真负责的榜样;你对合作机会的锲而不舍,你以为是作出坚持不懈的榜样;你对商业诱惑的冷静拒绝,你以为是作出遵纪守法的榜样。然而,这一切在孩子看起来,也许都只是一个不回家的电话,一个早出晚归的背影。你自以为是的榜样,孩子其实根本没有机会看见,更没有机会去理解。
所有的道理,从听说,到理解,到试着做,到习惯,到奉为真理,到影响他人。这些不是我告诉孩子我这样做了,他就信了他就懂了。想要他懂得这些道理,我应该挑选的是陪伴他一起去做的事情。以身作则的,应该是他能看得见的事情。之前所谓自以为是的榜样,到底是我自己的榜样,是我的公司员工的榜样,还是我孩子需要的榜样?
讲座内容的思考3——家庭沟通方法的错误
有些司教授所说的方法,我们就是这样做的。比如预留先纵,有的时候睡觉之前,孩子一定要听完“阿尔法小蛋”说的故事。我们会告诉他,那么听完最后一个故事,你要自己关掉哦。孩子会在听完一个故事之后,自己乖乖的关掉睡觉。
比如预留缺口,有的时候带孩子去万达,他就一定会想去买玩具。我们会告诉他,现在只有一百块钱,你可以自己存起来,存多了自己去买任何你想买的东西。也可以现在就花掉,但是你只能买一百块钱以内的东西。他自己选了选,更多的时候都还是会把钱存起来。
然而在心情愉悦时,会选择策略方法的我们,在很多工作日的时候,会忘记沟通的方法。像是早上起床赶着上学的时候,像是某道题目反复错误的时候,像是孩子弄得一身泥猴而我们又特别累的时候。命令似的呵斥就取代了耐心的沟通。“你马上给我……”,“你如果再……我就……”,“戒尺拿过来,把手伸过来”,“你到底想怎样?”这样最容易引起孩子逆反心理的话语,就这样不自觉的无意识的被说了出来。
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沟通方法,就好像是那些道理。真的不是知道了,就变成会用了。我们需要时时刻刻有那样的沟通意识,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应该如果跟孩子沟通,一次两次三次,持之以恒,最终变成一种沟通的习惯。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没有经验的我们也是学生。需要不断的学习和进步。
思考后的理解:对家校配合的感恩
之前,我和很多网络喷手们一样。对于家长批改作业,家长做手工等等事情异常反感。这些都让家长做了,老师做什么?我们当年上学的时候,不都是大人没怎么管就这样过来的吗?
然而,现在我想通了。
在家校沟通并没有那么紧密的情况下,要求家长的参与,其实是用一种变相强制的方法,让我们关注孩子陪伴孩子。让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每一次进步,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与孩子交流沟通。评价爱情的时候,有一种说法“一个人没有钱的时候,愿意为你花多少钱;一个人有钱的时候,愿意为你花多少心思”这就是爱你程度的评价。
其实亲情又何尝不是?当我们都丰衣足食,舍得给孩子花钱的时候,我们又真的为了孩子花了多少心思呢?有多少次,审核孩子背诵的时候,我们自顾自的看着新闻;有多少次,陪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我们自己在一旁玩着游戏聊着微信;有多少次,要求孩子额外阅读的时候,我们自己却只是在看着电视?
其实原来所有的一切并不是老师们在推卸工作和责任,而是真的在为了孩子争取更多的陪伴和沟通。
理解之后的改变:鼓励引导支持陪伴
孩子需要更多的鼓励和引导,让他和自己的过去比,让他和更好的未来比。不是命令他如何,而是告诉他,他这样做之后可以变成怎样更好的他
孩子需要更多的支持和肯定,不再是简单的命令和不信任,他觉得正确的,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就信任和支持着去做。让他拥有足够的自信,让他明白更大的更多的自信来自于不断提升的自身实力。
孩子需要更多的陪伴和沟通,我们以为的未必是孩子需要的,我们认可的未必是孩子理解的。想要听到他的心里话,就必须先有平等的沟通;想要先有平等的沟通,就必须先有足够的陪伴。
和平小学是一个很好的学校。教育孩子这件事情,身为初次为人父母的我们,也还是学生。我们家长也是和平小学的家长学生。
我亲爱的孩子,你好,我是你的爸爸,也是你的一年级家长同学。尊敬的老师,你好,我是您学生的家长,也是一名家长新生。未来的日子,请允许我和你们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