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聆听,真情陪伴

浏览次数:1201      时间:2019-09-09

学校:合肥市瑶海区第三十八中学

                     班级:八(19)班

                       学生姓名:何尔哈丹

                       家长姓名:何    

                       指导老师:张

5月8日,有幸旁听合肥社区大学举办的司有和教授《为当今家长们教育孩子支招》一课,历时两个半小时,感触颇多,收获满满。通过学习,我对如何教育孩子,让孩子茁壮健康的成长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和认识,主要是以下几个方:

一、如何在理解中发现非智力因素

   平时的教育中,我知道孩子的成长有很多关键因素,智力是一方面,非智力因素虽然知道一些,但从未认真系统的去总结,我一直认为孩子是唯一的,每一个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也是唯一的,同样的教育手段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孩子,通过司教授的授课,让我清晰的知道,兴趣品质、注意力、自觉性、正确的攀比意识、意志品质这些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这些因素可能或多或少的体现在每个孩子身上,关键在于作为家长的我们是否善于发现,发现后又是否善于引导。

在这其中,如何发现孩子身上的品质,我想最主要的莫过于理解,理解、尊重孩子能够有效地拉近我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缩小代沟。理解是一种无条件的喜爱与尊重的情感,它需要我们时刻要有无私和爱心。但作为父母,我们往往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经常希望子女无条件的服从我们,我们却不能无条件的去尊重子女,不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位置,用他们的眼睛去看,用他们的耳朵去听,用他们的头脑去想。

   其实我们应该知道:对于错过早期教育机遇期的孩子,他们比任何人都更“看重”同龄朋友而“忽视”成年人。做父母的如果不能理解他们,孩子就会向外寻找理解他们的人。反之,我们若能理解他们,他们就会感到家庭的温暖、安全,就会愿意与我们沟通,并在我们面前无障碍的展现其非智力因素。所以没有理解,一切教育、诱发都难有真正好的效果!

二、如何通过真实表达解决认识误区

   很早的时候,对我的孩子,我就有着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什么事情都要求孩子立行立改,见不得一丝一毫的行为反复,后来发现这样又让孩子离我越来越远,所以就想着顺其自然,但是效果也并不是很好。原本出于“爱和善意”的管教,常常被种种不当的方式所遮掩。当我们对着孩子愤怒责骂的时候,“爱心”往往被湮没在“粗暴的管教行为”之中。尽管在责骂孩子的同时,不时声称“我是为你好”,但孩子听到的却是如雷贯耳的斥骂声,很难感受到我内心的“爱心和善意”。所以要想知道孩子真正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应该在与孩子说话时,准确地向孩子传达出内心的想法、愿望,使孩子能够感觉到我的引导中所包含的关爱和善意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减少由于父母“言辞不妥”而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

    所以方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指责前,先行认同,认同的不是错误的行为,而是感受,跟后就是将作为长辈看待问题的想法与之分享,真诚准确地将我对孩子的深切关爱,在交流中尽量避免夸大事实、笼统模糊,在分享中告诉孩子,不露痕迹的帮助孩子分析出现问题的前前后后,加以引导,让她自己去判断、选择。

三、如何通过拥抱和倾听去解决不听话

   都说逆反期的孩子不听话,司教授说的一句话,我觉得很好,逆反期不是肯定产生的,而是由环境和不恰当的行为造成的,如何不创造这种让孩子逆反的环境,从哪做起,我想就是拥抱和倾听。孩子在出生前就是被拥抱着,出生后,渴望拥抱是其本能,在拥抱中,她可以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是一种全身心的休息。如果我们在这方面积极主动做出来,哪怕是握手、头顶头、搂肩膀、拍拍头或后背、用力握他的双肩、轻捋她的头发等也会让孩子情绪平静、心理稳定。孩子因高强度学习、校园生活、同学交际所产生的焦躁情绪也可由此缓解或平息。     

   然后就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了,尽量少说多听。因为在孩子诉说中,孩子也在不断总结,往往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就已经意识到问题的所在了,同时我们在倾听中,也可分析选择该如何采用事先铺垫法、欲留先纵法、预留缺口法等帮助引导孩子正确选择。

   当家长的,总是希望孩子听自己的,却很少主动去听孩子的。但是孩子的成长是需要陪伴沟通的,更需要用耳、用心去听。所以说,只要我们做到这点,通过提高孩子非智力因素的水平,我们的孩子终究会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