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就是陪伴和聆听

浏览次数:1102      时间:2019-09-11


——《为当今家长们教育孩子支招》观后感

 

蚌埠路第五小学五(3)班李奥博家长

周传琼


前段时间,孩子班主任在家校联系群里发了个链接:是合肥市教育局、合肥社区大学、安徽省家庭教育研究会主办的——合肥社区大学—家庭教育父母“童”学公益课堂。主办单位请来了科技大学博士后导师司有和教授作为主讲师。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多小时,我和孩子爸爸却获益匪浅。

在孩子的成长路上,作为父母的我们也只是跟着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在思想觉悟、教育理念、方式方法上更无经验可谈,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陪伴、聆听以及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通过我们的言传身教,希望能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值得庆幸的是讲座中提到的“早期教育的机遇期(0-7岁)”,我们一直陪伴在孩子的身边,一方面是因为孩子的爷爷、奶奶年龄大了,离我们也远,一方面得益于那时的自己是一名幼儿教师,每天可以和孩子一起“上学”,一起“放学”。来回的路上总是充满着欢声笑语,听着孩子说着班里的趣事,偶尔的不愉快也在诉说后消散。孩子爸则因为工作的原因,朝九晚五,每天晚上不管回来多累,都会上演一段父子的欢乐时光。相信在“早期诱发机遇期(8-18岁)”我们也将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在陪伴的过程中,我们坚持良好习惯的培养,坚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坚持及时的沟通、交流,坚持一起配合学习老师,做好一位陪伴者、聆听者。记得孩子在幼儿园大班时和同桌闹不愉快了,回家的路上我没有主动去问他,晚上入睡前孩子自己说出来了,爸爸告诉他:再好的朋友也有闹矛盾的时候,可是不能记心间,要懂得珍惜朋友,珍惜友情。现在,孩子有自己的主见、能够自己解决问题;学习上也不需要我们家的长督促自己就能不折不扣的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

诚如司有和教授所言:“不论在哪一个阶段,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孩子提高兴趣、习惯、自觉性、注意力、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品质”。在非智力因素的培育过程中也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我们不能用粗暴的方式,要学会的尊重和理解他们,只要我们愿意倾听,孩子也愿意对我们敞开心扉,在从孩子的反馈交流中我们就能捕捉到孩子思想上的一些波动,能够及时地进行开导。记得,一年级的时候,孩子特别想爱练字。一天中午,孩子很认真跟我说:妈妈,我想去练字。当时我就想既然孩子这么说了,那就去报个专业班学习。慢慢地,字成形了,他就更愿意自己在家练了,每次练字时候便是他开心的一天,既然这样能够增强她的注意力、提高她的自信心,最主要的是能让她从中感觉到快乐,我们家长更是乐见其成。现在的他写着一手工整的字迹,更主要的是做事情有耐心、肯坚持,学习上遇到不会的题目愿意去钻研。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孩子知识的传授者,道路的指引者,作为家长我们要积极配合老师,配合学校做好工作,有时候我们会对老师或者学校的某些做法存疑,也不会当着孩子的面谈论,更多的是积极引导,另一方面我们也积极与老师、学校联系,关注孩子的成长。

现在,我的孩子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懂得尊老爱幼、团结同学、尊敬师长,愿意和我们聊他学习上的事。我和孩子爸爸感到欣慰和骄傲。

“孩子不听话,不是孩子的错,是家长没有说到孩子的心里去,需要改变的是家长,是家长要解决:怎样说,孩子才愿意听”!司教授的一番话犹如当头棒喝,让人醍醐灌顶,在聆听和陪伴的过程中,我们家长更要以身作则,做好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 。

 每一位孩子,都有他自己的故事,都需要朋友般的家长,都需要犹如大山般的家长,请给予你的孩子更多的温暖、更多的正能量,让他们飞的更远!

 

                       

                                      2019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