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思考的家长

浏览次数:1228      时间:2019-09-11

瑶海区马岗实验小学

   作者:江小杉

           指导教师:蔡 玲


 

在减负成基础教育重点工作的今天,如何处理好智育与德育、体育、美育及劳动之间的关系,实现五育并举,让孩子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成为摆在当今家长面前的一个课题甚至是挑战。

今天认真听了马岗小学提供的一次家长学校网络课程。能感受到政府、社会、学校对家长教育指导的重视正在提升。来自科大的司博导以科大少年班组建为切入点,就家长不会教、孩子不听话、家长学习没效果等家长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按方抓药,把一个老教育人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与听会家长进行了分享。但学习经验与落实经验并产生收益还是存在较大距离的。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每次看完或者听完家庭教育经验交流方面的内容,也都想立刻行动起来,把学习到的好的经验做法融合到自己的家庭生活中去,但往往都很难坚持。学得好,做得少,知行难于统一的情况时常发生。

认真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方面,家长的成长环境决定了家长的教育理念。家长们在学习上都是苦出身,自然都信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习本身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所以到学校学习,就是要吃苦,要经得起磨砺。作业量大、学习时间长、竞争压力大就应该成为生活常态。看着孩子做作业、上兴趣班,那确定是疼在心里,但烂在肚里。孩子作业必须要做,兴趣班必须得上,遇上一个勤劳的家长,还会自己买几本资料给孩子再添补一些家庭作业。万一成绩下来了,或是孩子升学需要,再自作主张为孩子报竞赛班、提升班等课外辅导课程。且不管孩子受不受得了,摊子铺开来,不比别人做得少,求个心安,不管收获到底好不好。另一方面,社会环境要求家长必须把关注孩子成绩放在第一重要位置。唯分数、唯文凭等“五唯”不破,家长对孩子成绩的关注就一天不会少。每次考试结束,无论怎么掩饰,家长们关心的首先是孩子的成绩及排名情况。排名靠前的固然可喜,排名一旦落后,焦虑等各种负面情绪自然迅速滋生。尽管现在有一个好的现象就是学校对孩子的成绩开始采用等级制,也不再对孩子的成绩进行班级排名,但有一个总的指挥棒还是没有发生改变,那就是升学考试,总体上还是依据成绩排名,择优录取学生。不管是高中招生还是高校招生,尽管引进了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但对家长们来说,综合他们从社会各方面得到的信息,招生录取实质上还是以成绩为依据。这就形成了一个基本的社会舆论,成绩越好,进好学校的机率就越大。所以,尽管家长也知道孩子需要全面发展,尤其需要一个好身体,但在强大的社会需求面前,家长往往还是会选择在不过多影响孩子身体发展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谋求孩子成绩的提升。

从司博导的课来看,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教化的方式育人,是对人品质、思维、实践、体质、审美等诸多方面的改变、发展和提升。尽管我也相信苦难锻炼人,但我们不应该人为地给孩子设置苦难。如果说作业是学生必须完成的一项基本工作,那么作为家长可以思考,在孩子作业的过程中,哪些是孩子的疑难点,哪些是孩子的强项,这样确保逐渐形成家庭个性化的作业模式,和学校作业形成互补,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孩子学业水平的提升。发展孩子的兴趣特长更需要我们思考孩子自己的优势特点,顺势必而为,多加鼓励。让孩子在兴趣特长中感受到发展的乐趣,而不应该把我们的兴趣强加于他,把兴趣变成了刑具,增加孩子不必要的精神压力与过重负担。尽管招生的指挥棒是一个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作为家长必须要顺势而为,高度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发展情况。但我们可以把孩子的未来发展和学业成绩发展结合起来思考。如果孩子体质发展方面特别有优势,在体操、游泳、跳舞远等方面有着异乎常人的天赋,那就意味着他完全有可能通过体育特长生、名校高水平运动员等途径进入优质高校学习,而不应该是压制他的天赋,再发展他不太容易发展起来的学业成绩。这不仅仅是徒劳无功,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对孩子天性的扼杀,是对人才的一种压制。即便孩子一无所长,他的学习能力属于中等,那就做与他能力大体相当的事情。所谓人贵自知,这也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今天的学习,促使我更多地思考如何去做一个知行合一的家长。我们将继续努力,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家庭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