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地球人都会的“躲猫猫” 你和孩子玩了吗?

浏览次数:1055      时间:2019-09-26

躲猫猫,就是这么任性!


  我们蒙上眼睛,然后慢慢打开,这么简单的动作竟会让小天使们发出那么迷人的笑声,我们的心会瞬间融化,我们面对着他们也快乐地笑着,然后再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这个美妙的游戏。


  你要知道,小宝宝可不会识文断字,也不认识很多人,但这个游戏对他们却有着持久的魔力,它已不再是一种习惯或潮流,它正在向我们展示出人类认知和思想建构的基础,吸引我们去了解和探索。


皮亚杰:“客体永久性”理论


  早期有关躲猫猫游戏的理论指出,当某个事物在小宝宝的视线中失而重现时,他们会感到特别惊喜!这是因为,小宝宝是慢慢意识到自己周围的世界的。因此,这种解释似乎不太能说服我们成人。因为,当你听到我的声音时,你肯定知道我在你身边不远处;抑或当球滚到沙发后面时,你也肯定知道它不会消失,它还在那。但请仔细想想,你是怎么肯定这个答案的?


  著名的瑞士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管这个理论就叫做“客体永久性”!他表示,宝宝在最初2年都是在“学习”这个理论,那么自然而言,躲猫猫在这个阶段也最“流行”。由此可见,躲猫猫绝不仅仅是个游戏,它能帮助宝宝反复测试存在的理论基础——即事物不会因为看不见而不存在,科学一点讲就是“儿童具备了,脱离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躲猫猫的“惊喜+期待”


  躲猫猫,有着所有优质笑话的基本结构——惊喜,以及与之协调的期待。Gerrod Parrott和 Henry Gleitman对6个月、7个月、8个月的婴儿进行了一次试验,并证实了上述观点。多数时候,躲猫猫进行得都比较常规,但偶尔会做一些非常规的调整,比如,一个人藏起来后再出现时就换成另一个人;或是一个人藏在一个地方而出现在另一个地方。独立观察者就是要通过录像来观察小宝宝们在看到不同情况时微笑和大笑的程度。


  结果是,宝宝们在这些非常规的躲猫猫游戏中微笑和大笑的程度偏低。不仅如此,随着宝宝长大,他们对常规躲猫猫游戏的满意度,以及对非常规躲猫猫游戏的满意度,两者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渐加大(8个月大的小宝宝对非常规躲猫猫游戏的满意度最低)。就此,研究人员解释,这是由于宝宝能根据游戏预测结果所致。随着宝宝长大,他们的预测力会越来越强,这就意味着与实际之间的不协调性会愈发突显——他们对游戏也就越来越没有兴趣了。


躲猫猫不只是游戏


  躲猫猫之所以经久不衰的另一个秘密,是因为它不只是游戏!随着宝宝长大,大人们也会根据宝宝的新本领来调节游戏规则,大人小孩都能在新的、大致相似而略有不同的游戏中获得乐趣。


  最早版本的躲猫猫是简单的“循声而见(looming)”,就是大人说“我要出来啦!”,然后慢慢把脸靠近宝宝能清晰看到的位置;当宝宝长大一些时,他们喜欢看大人藏起来然后再出现;再过一年的功夫,孩子们就能自己掌控游戏了,自己躲自己藏然后再自己跑出来。


  通过这种方式,躲猫猫能与不断成长的婴儿眼中的世界达成并保持很好的一致性,同时兼顾他们与日俱增的掌控力,以及保有的好奇心和惊喜感。


  同时,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这些成年人很喜欢小宝宝的笑声,所以我们愿意不厌其烦、乐此不疲地重复躲猫猫这个游戏来聊以自娱。


和小朋友玩躲猫猫的好处


  大孩子在这个游戏中,用自己的小手蒙上双眼,“1、2、3”地数着数字,接着张开眼睛到处寻找自己的小伙伴。心理学家认为,躲猫猫游戏可以提高孩子的认识能力和社交技巧。


  第一,认识概念“不同的视角”。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躲猫猫游戏会帮助他们得到这样一种认识:并非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和他们眼中的一样。当然,这是深层次的认识,和孩子一起游戏的大人可以在恰当的时候,启发孩子去发现这个道理。


  第二,认识概念“方位词、名词等”。躲猫猫时所需要的对话有哪些呢?“你藏在哪里了?是桌子的下面吗?还是电视机的后面?”这种玩中学,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不知不觉就掌握了“桌子”、“电视”这些名词的概念,还有“下面”、“后面”这些较为抽象的方位名词。


  当然,认识数数,学会等待,这个游戏的益处,越玩越值得探究了。


  宝宝网温馨贴示:躲猫猫的游戏形式多样,不但可以让孩子找人,还可以找物。家长们可以设定一个寻宝探险的游戏环境,让孩子去寻找不同的物件,发现惊喜,这样,这个游戏玩的次数多了,也仍然可以保持新鲜有趣的感觉,还能提高亲子之间的亲密程度。



文章来源:宝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