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快乐地走过青春——公益讲座观后感

浏览次数:1295      时间:2019-11-26

肥东圣泉中学  高三(15)家长


初高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少年到青年的过渡阶段。青少年在这个时期的身体发育迅速,心理也产生巨大波动:孩子的心理、意识逐渐变得自我,渴望独立,不愿受束缚,不愿被家长管教。所以这一阶段的学生更需要老师和家长的重视、理解和帮助。

本次父母“童”学公益讲座中提到,孩子身体发生一些改变后,渴望获得别人的理解但又羞于说出口,尤其是父母的理解。这个时候需要家长创造一个轻松的环境,从自己的经验出发,让孩子知道这种变化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不要当做一种负担,消除孩子的尴尬情绪,让孩子觉得父母是真诚地与自己交流。适当的和孩子谈性不仅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而且父母跟孩子谈一谈性,谈一谈爱情,给孩子一些正确的指导,也可以避免孩子通过其他渠道去了解性所带来的不好的影响。

如何来帮助孩子调节身心的平衡?这就需要老师与家长来引导孩子将受挫的性欲望以社会文化认可的非性活动来满足,如音乐美术体育等活动,让他们获得更高一级(被认同、生命价值实现)的精神愉悦。这个阶段需要时间,父母与老师更需要耐心来等待孩子的逐渐转变,不要过多的训斥,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内心往往是脆弱敏感的。

人不能没有信仰,尤其是在现在这么一个各种观念混杂,良莠不齐的时代,如何引导孩子建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孩子没有辨识能力,需要老师和家长一起来引导规范。在学校,老师通过班级制度和学校规定来规范学生的行为,让他们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在家庭,父母可通过热点新闻与孩子讨论,把正确的价值观渗透给孩子,让孩子假设自己是当事人,自己判断,家长加以引导。

这个年纪的学生开始有自我意识的产生,他们会自我追问:我是谁?我是怎样的人?我将成为怎样的人?但家长与老师往往把学业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孩子的内心需求和呼唤得不到满足和回应,成人往往把一切的答案都归到成绩上来,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能代表这个孩子是个好孩子好学生,而学生的精神方面常常被忽视。青春期的孩子好动好奇心强,新鲜事物往往比学习更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当他们热衷于小说、漫画、音乐、打球等活动时,老师与家长不应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家长应该主动去了解孩子为什么会被吸引,内容上是否是这个年龄可以了解的,弯下腰与孩子平等对话。然后与老师及时进行沟通,让老师也可以“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作为老师,更是要抓住学生在每一个闪光点,无论一个学生多么调皮捣蛋,他的身上总会有一些优点。有一次我发现某个学生上课没有听讲在书上画画,课下我跟他谈话:“上课不听课画画对吗?”他说:“不对。”我:“那你应该怎么做呢?”他说:“老师,我再也不画了。”一些老师往往在“如果再犯如何惩罚”中就结束训话,我觉得这样根本不会起到任何作用,学生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老师也没有对于他的这一项才能进行有益的引导。我当时说:“不,我觉得你画的很好,只不过你用错了时间。你知不知道一个优秀的漫画家是非常博学的,他需要丰富的地理知识,了解各地的高山群岭、植被天气是什么样的;他还需要生物知识,这样才能了解人的骨骼是什么样子;他还需要语文功底来编写故事脚本。所以,老师现在所教给你的知识都是你可以运用到你的绘画创作中的,这就需要你上课认真学习,才能画出更好的作品。”我想不管这个学生以后是否会走上绘画这条道路,但这一天他应该会明白一件事情:画画并没有错,但是上课的时候画画是错误的并且上课学习的内容是十分有用的。

对于青春期的各种变化(奇装异服、长发),老师与家长要变通的去沟通,因为学生在这个阶段已经开始想要与他人不同,但是紧张的学习压力以及各人的性格不同让他们又不知道如何去表达,于是就要在外表上寻找个性,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无论是好是坏,总之老师家长对他的所作所为有反应了,他就觉得自己是胜利者,越打击越叛逆。这就需要家长平常心对待,因为这种行为在青春期是正常的。作为老师,对于正确的行为要及时进行引导、表扬。我有一个学生跟我说:“老师我上小学的时候那刘海老帅了,结果一上初中被理发师给推成板寸了。”我看完他小学的照片只回了一句话:“我还是觉得你现在这个发型帅。真正的男人才敢于留板寸。”等到下一次上课前,他特别自信的跑到我面前炫耀他刚刚理好的板寸。

青春期的孩子面临许多的困惑与挣扎,他们需要的是成人的帮助而不是说教,成人要真正懂得孩子的成长规律和需要。只有真正掌握孩子的发展规律我想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更加健康的成长,安全的度过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