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宝宝太黏人怎么办?

浏览次数:504      时间:2020-09-04

    (1)支持。当孩子产生了某种内在需要,父母及时为他创造一个满足内在需要的环境就是支持。行动上的支持胜过语言上的说教。一个孩子正盯着一只在桌上爬行的小虫子,传统观念的父母可能一巴掌拍死它,或者指挥孩子捏死它;现代观念的父母则为孩子提供一个小盒子,满足他观察小动物的需要。可是很多妈妈因为自己不喜欢虫子,不愿饲养动物,便不允许孩子喜欢,更不会给孩子提供环境和物质上的支持。像这样习惯于从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从孩子的感受出发的父母,对孩子的喜好控制得比较多,孩子就没有自信自己作决定,便依赖父母作判断。一个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必然缠着大人作决定。

    (2)忍耐。忍耐是养育婴幼儿的妈妈们必备的美德,而且完全不是出于被动而无奈地忍耐,是出于真诚的欣赏与百分之百的爱。忍耐意味着父母允许孩子依据自己的时间、速度与节奏进行游戏与活动,而不是按照父母的主观希望和要求活动。乔女士的好脾气主要表现在优秀的忍耐心上。例如,孩子小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接种疫苗,扎上一针刚有感觉就结束了,现在长大了,开始明白“白衣天使”是怎么回事了,就开始变得很不愿意去医院。但是该打的疫苗不能少,乔女士就带着女儿去医院,走到门口,女儿不愿意进去,说明天再来,第二天又去医院,她还说明天再来,足足经过五个“明天”,她才打上这一针,因为这是她自愿决定的,事后才发现没有那么可怕。后来再打疫苗,她很快就做出了配合父母的决定,愉快地适应了“成长之痛”。

    父母的忍耐实际上就是尊重了孩子的内在感觉与需要,当他主动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矛盾斗争过程,他就成长了一大步。如果父母揪着孩子硬逼他打一针也算完成了这件事情,但是剥夺了孩子的自主体验过程,他获得的心理品质不是自由与独立,将是恐惧。恐惧的孩子没有安全感,难怪他要依赖大人、黏着大人不放呢!

    (3)引导。支持和忍耐孩子的专注与自由并不是说对孩子撒手不管了,遇到以下三种情况要明确地告诉孩子不可以做:① 明显干扰了别人的活动;② 随便拿别人的东西;③ 开始尝试说谎。当然,即使孩子这样,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方法也不应该是简单和粗暴的,要坚定和平和。“你不可以这么做。”说着就把孩子抱走,不要顺从他的哀求和哭闹,但是语气不要过于严厉,否则你传给孩子的信息就是做错了事相当于犯罪,由于犯罪是可怕的,所以孩子以后要想办法说谎或缠着大人改变态度。




文章来源:宝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