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青少年家长生存指南(上)

浏览次数:651      时间:2021-03-23

 虽然每个人遭遇的问题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大部分在座的爸爸妈妈都已经经历了青春期龙卷风给亲子关系带来的冲击。

  希望大家通过这个讲座,可以在理解“术”之前理解青春期心理之“道”,以不变应万变。相信听完这个讲座后,爸妈一定能更加从容淡定地面对自家青春期的孩子。

 

  第一部分:

  青春期四大发展阶段

  青春期到底是指几岁的孩子?

 

  过去的认知中,青春期12-18岁,但此观念已过时。近年的学术探讨中,倾向认为大部分孩子会在9-10岁左右进入青春期前期,通常会与身体发育的起点有关。而青春期也会晚于18岁才结束,现在学界倾向认为青春期25岁甚至30岁才会结束。

  这也意味着孩子会有相当长的一段人生处于青春期。作为父母,也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看着孩子经历青春期。这就相当于一个硬币的两面:令人头疼但也令人惊喜兴奋。

  大部分孩子都会经历4个阶段:

  青春期前期,孩子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有些与身体发育迹象相关,有些不相关。比如,四五年级的孩子开始关注有谁开始穿内衣了?一些男孩子会开始喜欢展示自己的肌肉,会开始喜欢照镜子等。

  孩子不管有没有发育,都会有个脑区开始活跃起来,会无比在意别人的看法,对自己形象的注意会高过以往的任何阶段。比如孩子原本可能不爱刷牙,到了这个阶段会因为担心别人的目光而开始喜欢刷牙了。

  当孩子真的开始发育,某种程度上他们每一天都在经历失控的感觉,身体每天在发生变化。换位思考,如果我们大人自己也是如此,每天都长得不一样,今天冒了胡子,明天长了一个痘痘,肯定也会疑惑我的身体到底怎么了。但作为成年人,我们对这些有经验,但孩子是第一次经历。

  大家要注意的是,这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其实并不大。孩子在青春期的各种行为,很多时候不是因为父母做错了什么(虽然有时的确父母可以调整一下自己的行为),部分原因是因为孩子的大脑真的发生了变化,比如十分敏感自己的身体形象;孩子变得冲动叛逆,等等。

  你会发现,原本脾气很好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前期,有时会勃然大怒。上一秒嘻嘻哈哈谈事情,下一秒乌云密布,进入房间不理人。这些情绪状态都与大脑发展所致的生理变化有关。

  很多年前,儿童心理治疗开山鼻祖安娜弗洛伊德说过,青春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正常的病理阶段。青春期是有病的,但又是正常的。所以各位父母体验到的 孩子在这个期间“有病状态”都是青春期很正常的生理心理变化所导致的。

  到了青春期早期,父母会特别痛苦,妈妈体验或许会更为深刻。到了这个阶段,孩子通常会忤逆父母。过去,你在孩子眼里是完美无缺的,但是现在,可能会各种挑你的刺,各种贬低你。有时候会开玩笑说,青少年的大脑中好像有个“翻白眼”的神经中枢一样。我会听到青少年父母吐槽“心里内伤无数”。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感觉,今天我可以很认真的告诉你:你不是一个人。你的孩子已经进入到了青春期第二个阶段——青春期早期。

  到了真正的青春期“正”青春期):14-18岁,具体开始的年龄段个体差异挺大的。很多孩子可能会开始谈恋爱、追星、迷恋小众文化等。这些行为通常是为了脱离过去依恋的对象——爸爸妈妈或者特别重要的照料者、权威,等等。那么孩子就开始找新的依恋对象——不一定是男女朋友,有可能是偶像、认同的团体,比如汉服。

  父母经常会有被排斥的感觉,听别人的话比听自己的话多,会有失控的感觉,这肯定会让爸妈觉得头疼。但这也是孩子在青春期的发展任务之一,必然会经历的过程,背后原因之后会讨论。你的孩子到了这个正青春期阶段吗?

  青春期始于身体发育,与性别认同有关。我的身体是男性还是女性?我喜欢男性还是女性?我的性别角色是男性还是女性?我作为男性/女性,怎样生活在这个社会?性别身份的稳固是青春期晚期的任务。有些人可能会在青春期晚期建立非常稳定的婚恋关系,比如说周围一些23、24岁结婚的男女,就是非常典型的性别身份稳固的过程。也许不是通过婚恋,但也会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比如发展舞台剧、科学研究室也等,尽管不是被性别刻板印象所定义,但都是在回答“我是谁”“我希望我去完成哪些任务”的终极命题。

  对于很多成年人来说,还需很多时间去探索,也许某种程度上,我们中很多人都还处于青春期晚期的阶段。青春期的概念某种程度上是流动、开放的,但总体上来说,根据大的样本量来说,大部分人还是会在25岁前后进入性别身份的稳固期,也就意味着青春期正式结束。

  也许你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青春期这么麻烦,从进化心理学角度,为什么没有被替换掉?这也就是说,这些麻烦的背后是有重大意义的。孩子们在经历这些令人头疼的过程的同时,也会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与生命力,并最终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成为和父母不一样(但又某种程度上有部分相似)的人就意味着人类社群的进化。

 

  第二部分:

  青春期孩子的两大发展任务:

  青春期孩子为什么那么怪?

 

  在讨论青春期四大发展阶段时,大家可能已经发现,孩子反反复复经历的过程,主要围绕两大发展任务。

  其中一个任务刚刚已谈到,关于“照镜子时发现自己越长越像怪物”的问题。成年人现在很难体验到“自己开始长毛”“身体开始流血”等变化,但是对于大脑还没完全发育成熟、很在意他人看法的青春期孩子来说,所有这些变化都会让他们产生与身体变化有关的焦虑感和失控感。

  比如女孩来月经的时候,她会想知道这个过程与她作为一个女性有所关联,当她拥有生育功能的时候,该如何更好保护自己,是否意味着自己要去行使这个功能。男孩子出现生理变化时,也相应会有关于力量、性等方面议题开始显现,比如许多父母可能会困扰孩子的自慰、看小黄片之类的问题。

  但很多问题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找到答案的,孩子们也许需要两三年的漫长时间,才能更好地与全新的形象相处,去为“我是谁”“我是长什么样子”“我在他人眼中是什么样”“我看他人是什么样子的”之类的问题寻找到全新的、独一无二的答案。

  我们会拿青春期孩子和学走路的孩子打比方,两者很像的一点是:孩子又想要离开,又想要回来,这个过程让他们很纠结,很抓狂。我们称之为“分离个体化”——孩子首先要脱离最早的依恋对象:父母,才能找到自己。

学走路的孩子会发现,原来爸妈说往西的时候我是可以往东的。但是真的往西走,走出去的时候又发现这个世界好大,又回来找爸妈,然后又忤逆父母的意愿,自己走出去,听听自己的声音。

  青春期就类似于这个时期,他们也发现了自己前所未有的力量感。比如说,如果一个青春期孩子出去打工挣钱,完全可以养活自己。他们会发现“我原来是可以成为和爸妈不同的人的”。即使之后他们也会有爸妈相似之处,但是在青春期,他们会非常想要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相比学步期,青春期要更为复杂。

  第一点在于,青春期孩子能量相对大。你可以把哭着喊着说不想上学的学步期孩子强制拉去学校,但是如果青春期孩子说不想上学,你该怎么办?而且还存在青春期孩子自杀这些现象,也会让爸妈非常担心。这些状况是学步期不会有的。所以,我们说,terrible two(可怕的两岁)只是青春期的预热,当青春期真的来临,爸爸妈妈要经历的头疼指数会比学步期高很多。

  另一点不同之处在于,学步期孩子最终还是会将父母放在心里,即使爸妈不在身边。这种客体永续性会让孩子安然去幼儿园,他们知道爸妈即使不在我的视线里,我也知道他们还在。但青春期孩子不同,他们的任务是使爸妈的位置被其他东西替代。

  但是爸妈无需担心自己被孩子彻底“抛弃”,你只是需要换个方式和孩子继续有爱地相处下去。但是现阶段,孩子需要去爱一些其他的东西,来让自己长大成人。

  比如说,谈恋爱中,我们会说有一些“妈宝男”令人很头疼,这是非常典型的没有好好走过自己的青春期的结果——孩子没办法找到其他人或事物替代母亲在自己心里的位置。这个会给未来亲密关系的发展中带来很多挑战与障碍。替代对象并不是一个人,有可能是偶像、团体、cosplay、电竞,这些都是青春期孩子想要把父母的位置留给其他事物的体现。

  为什么孩子要这样呢?

  父母和孩子就不能高高兴兴地一直待在一起吗?

  之所以会这样,从进化的角度来讲,人类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才更可能以多元化的姿态继续繁衍下去。无论一个人是否选择去行使生殖繁衍的功能,在我们本能驱使下,这些程序都是先天写好的,这并不是个人可以选择。有些人可能没有表现出来,但并不代表他/她没有这方面的诉求。这些诉求很有可能是被抑制的,会在人生更晚的阶段以别的形式表现出来。

  青春期的确令人头疼,但总比什么感觉都没有来得好。所以各位头疼的爸妈你们应该庆幸,说明你的孩子至少在朝前走。

  有些孩子看起来没有青春期,或者说有些孩子没有经历过显著的青春期心理变化,一点蛛丝马迹都没有,按照业界的说法,反而不那么正常。换句话说,如果青春期孩子看起来不正常,反而是正常的;如果看起来太正常,反而是不正常的。这是青春期非常有趣的一点。

  青春期孩子在寻找父母的替代对象时,也会有害怕的时候,就像父母在这个阶段无意识会害怕被孩子抛弃一样,孩子也会害怕彻底失去自我,找不到自我,或者他们会害怕变得很孤独。因为找一个新的替代对象,也会有很多不确定、需要冒险的地方。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这是颇具挑战的。但这是孩子的发展任务,所以不管付出怎样的代价,他们都是要去完成的。

  (待续)



文章来源:上海市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