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青少年家长生存指南(中)
浏览次数:611 时间:2021-03-23
第三部分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防御机制
那么孩子既然有如此困难的两大任务要完成,必须也要有点“武功”才能做到吧。我们可以将这种“武功”称之为心理防御机制。孩子在青春期和周围很多人的沟通模式出现了新的特点。
心理防御机制主要是作用于那些会唤起孩子不舒服感觉的东西。比如说,最典型的就是过去的依恋对象。过去,孩子可能特别喜欢爸妈,但是因为人类的青春期发展本能被唤起了,所以孩子会觉得“我得爱点别的东西,才算是完成人类发展任务”,所以孩子可能会千方百计地表现得不需要爸妈。
这种防御机制的表现可能会听起来很熟悉。比如说孩子会让同龄人、偶像去替代父母等权威的位置。比如说,孩子会去听朋友的话,“朋友是至高无上的,爸妈算什么”。比如有孩子会迷偶像,觉得“和偶像的话比起来,爸妈和老师说的话不值一提”。
这对于很多爸爸妈妈来说,是很艰难、很不确定的过程。但是从孩子角度来说,他们会担心和父母离得太近,某种程度上需要和父母保持一定距离。所以,孩子会有“情感倒错”的表现,比如说孩子明明挺喜欢你的,但会说“我很讨厌你”;孩子可能明明挺崇拜你的,却会贬低你说“你这个真是不行”“你老了你不好看”“你丑了”“你怎么这么过时”,但是孩子可能自己都意识不到心里面还是很爱父母的。
他们有些时候还会显得特别的以自我为中心——可能用完厕所之后留下了满地的水,或者说他们很多时候心里只有自己呀,可能觉得你们谁都不许说我不好,有时候觉得自己无所不能。这些其实都是在告诉爸爸妈妈:我长大了我做什么都行,你们离我远一点。
大家就记住这个心理防御机制,孩子并不是真的不爱你们了,此时此刻孩子需要去体验那种和你们不一样的感觉,需要去体验那个可以离你们远远的,但还是可以做一个大人的感觉。这个看似拧巴的过程最终是会回归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有耐心,要有底气有节制地面对他们。
在防御过去依恋对象的框架下,一些孩子还会出现“行为退行”——和学走路的孩子或者别的年龄阶段的孩子那样,失去很多的判断力。他可能看上去很自大或者充满了幻想,觉得“老子想怎样就怎样”。这种心理状态像两三岁小孩,对父母既需要又要推开的状态。
因为大脑皮层活跃的原因,对青少年来讲,他们很多冲动的部分是很难自我控制的。可以想象一台摩托车加满了油,但是还不知道怎么去开它,那么孩子可能会有一些行为来防止自己变得太过冲动。这就是他们第二种常见的心理防御:对冲动的防御。
比如说有些孩子会“禁欲”,这里的“禁欲”和情欲不一定有关,的确会有一些孩子在青春期出现很多和性有关的焦虑,会担心自己的这些和性有关的想法伤害自己。但是更多时候,孩子可能会有其他表现,比如一些孩子认为我不能吃某些东西,或者我不能做某些事情,不然的话我会遭受惩罚,或者会有很严重的后果。
另一些情况下,一些青春期孩子可能会有些古怪的仪式感,比如非要每天出门之前完成一整套东西,或者说,孩子回家先打游戏才开始做作业(可能不是真的想打游戏)。孩子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自己获得一种规律感,让自己确定“很多东西都是在确定之中的”。我们刚才谈到,其实青少年对于自己的发展和发育是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的,所以越是这样,他们越是需要一些确定的东西让自己感觉好过一点。但是这种确定感又不能是爸妈给的。所以他们就会找各种奇奇怪怪、仪式化的方式来确保自己不会脱轨。
很多时候,青少年很难在一个具体冲突之下做出妥协或改变。因为他们会担心,当我做出这个妥协或改变时,似乎自身冲动的部分就难以抑制了。所以,保持生活稳定对于青少年来说非常重要,这也是为什么你会发现,很多青少年往往在家庭出现重大变化——爸爸妈妈婚姻产生变化,家庭有重要的人员去世,疫情期间呆在家里面会有很大压力——一些孩子的情感会出现巨大的波动,这都是和心理防御机制有关系的。
他们想要的并不是一个虚幻的答案。对于学龄期孩子,讲道理或者缓兵之计还可行。但是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会有“我就要现在”“你不要用什么东西来糊弄我,我就是要一个非常切实的解决方案”的感觉。你可能能对小学生说“如果你去上学,我会给你买乐高”,会短时间起作用。但是对于青春期孩子来说,他需要的是“真的不去上学”的切实解决方案。
有些时候,青春期孩子说“我不想去学校的时候”,背后其实是压制着的冲动。比如说有的孩子可能在学校里被人欺负了,“不想去学校”其实防御了“想去打击报复别人”的冲动。孩子非要什么东西不可,看起来很冲动,其实背后孩子是在防止自己做一些更可怕的事情。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在和青少年工作或者沟通的时候,尽管我们可能会觉得他们的选择已经非常过分,但还是要耐着性子,去看看在他选择的背后,真正恐惧的东西是什么,真正担心的东西是什么。
第四部分:
进退两难——青春期孩子的共同心理密码
讲到现在,大家可能会发现有很多关键词是多次出现的,这也慢慢构成了这张图表——青春期孩子的共同心理密码,蓝色和黄色的分别代表孩子和我们父母。
孩子需要有新的喜爱对象替代父母在自己心目当中的位置,但并非真的要把父母丢掉,父母只是被孩子放在了其他重要的位置。这个结果不是一夜达成的,可能要经过四五年甚至更久的时间。
在这个期间,亲子关系就如这张图表呈现的一样往复循环。孩子靠近父母或父母可能更想要靠近孩子,但是一旦靠近了彼此之后呢,孩子又会非常担心“因为离父母太近了,我就没有我自己了”。或者有时一些父母侵入性特别强,比如说一些爸妈会说“我说的一定是对的”“你必须按照我说的那样去做”,孩子可能会有“几乎整个自我都要被毁灭”感觉。
所以一旦当靠得太近,双方又会像身上长刺的刺猬一样,开始退回到自己的世界当中。那么这个逃开的动作呢,通常是会由孩子所发起的。孩子会说“我还是离你远一点,我还是要成为我自己”。
那么这种情况下,孩子有些时候甚至会通过“让父母感到很虐”实现此目的。有些时候爸爸妈妈很伤心,孩子会说特别不中听的话或做一些事让父母非常伤心,但这和把你杀掉还是很不一样的,更多是指“我要让你还活着,能留着这口气,因为我还是需要你的,但是我得让你难受。”
但是这个过程中,孩子让你难受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告诉你他自己有多难受。
如果爸爸妈妈这样想的话呢,可能就会知道,其实那一刻真正难受的人也不是只有你自己,孩子看起来有虐你的快感,但其实孩子自己心里也会有很多不安、不确定感和恐惧。
父母会感到孩子把你推开,但是推开或被虐后,可能会发现孩子又很担心自己真的被抛弃,也很担心自己从此以后真的孤立无援了。有一位同行曾经总结说,青春期孩子和父母最好的状态是“不求不助,有求必应”,相当于说,我们需要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尊重他想要形成自我的那一部分发展需求。其实解释的就是这幅图,父母如果离自己太远,真的不要自己了,或者让自己非常孤立无援,孩子其实也很害怕。
我们需要牢记“不求不助,有求必应”的青春期亲子状态。在整个青春期,孩子和父母之间始终处于这样“远离→走近→又远离→又走进”循环往复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其实谁都不好受。
父母现在应该就有了新的视角去认识和看待青春期亲子关系。过去,父母可能会纠结说“孩子到底喜不喜欢我”或者“我是不是哪里做错了”。但是现在你看到这些需求就会明白,这种远远近近就是孩子此时此刻的需求。在这样关系中,孩子为父母逐渐定义出在自己未来人生中的位置与心理距离。
一个人的发展,一个人的变化,其实大部分时候都不是一夜之间达成的。父母如果希望未来孩子遵循传统模式,比如说结婚成家,那孩子必然要完成很多心理和生理上的成长任务。青春期一方面让孩子在生理上部分拥有结婚成家的能力。另一方面,青春期让孩子重新定义和父母的心理生理关系,去完成“成为独立的人”的重要发展任务。
如果他没有办法寻找到长大成人后和父母之间的全新心理边界的话,也意味着孩子的发展可能会经受更多的挑战。所以某种程度上,父母此时此刻在孩子青春期的节制也好,隐忍也罢,智慧也好,其实都是在为了孩子的长大成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所以父母务必牢记这点,尽管这个过程可能非常痛苦。
就像以前风靡上海的《成长的烦恼》这部美剧一样,英文名字叫growing pains,很多时候,人的成长伴随着痛苦的部分。但是痛苦之余,也可以看到孩子正发展为更完整的人,这些心理密码都在帮助他们去实现这个目标。
文章来源:上海市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