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青少年家长生存指南(下)

浏览次数:655      时间:2021-03-23

第五部分

  我的青春期孩子正常吗?

 

  看到现在,爸妈一方面可能越听越清楚,但另一方面又越听越糊涂:青春期孩子这么多奇奇怪怪的表现,我怎么才能知道孩子是不是需要真的去接受外界的帮助呢?比如说,社会新闻上,我们看到很多青春期孩子因为心理卫生状况导致了一些社会事件,我们可能担心那样的事情是否会发生在自己的家里。

  那么我想和大家谈一谈临床上一些简单的判断标准。作为父母来说,主要可以去判断说孩子的发展任务是否遭遇阻滞。孩子的基本功能——生活、学习、社交功能等。

  · 孩子没有办法和自己这个发育的身体和谐相处?

  · 孩子遇到了进食障碍方面的问题?

  · 孩子遇到了社交障碍?

  · 孩子在成为自己的任务框架下,是否追星追到不想学习?

  · 孩子通过游戏寻找到的归属感阻碍了正常的学习和社交功能?

  这些是需要我们引起警惕的。

  我在这里罗列了一些必须要寻求专业人士介入的情况。

  1.首要的就是“自伤自杀倾向”。哪怕是孩子表现出了一些意念,爸爸妈妈都要非常注意。如果已经出现了类似的行为,那必须尽快向专业人士就诊。在上海地区,我个人觉得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儿少科可能是首选的就诊选择。除此以外,像东方医院、各区的精神卫生中心,还有类似于和睦家的私立医院,都有非常好的精神科医生,可以帮助孩子度过类似的精神卫生危机。

  2.在青春期,还有一个现在越来越普遍的状况——进食障碍:有可能是不吃东西,也有可能是吃太多,也有可能是吃太多之后催吐。随着社交网络媒体的发展以及消费主义的洗脑,很多青春期孩子在自我形体焦虑的处理方面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进食障碍这一部分也需要爸爸妈妈特别注意一下。

  3.还有一个是“高风险的性行为”。如果孩子年满18周岁,已经出现了一些性接触,在确保孩子自己身心安全和确保他人身心安全的基础之上。我们不能把它叫做是“高风险性行为”。“高风险的性行为”包括会危及自己和他人身心安全的性行为,孩子可能并不知道如何发展安全的性关系,可能会被他人利用,网络色情泛滥的情况也会带来不少挑战。

  4.还有同伴关系的困境。青春期孩子和同伴有矛盾,这非常正常。因为他们也在探索很多和自己的同伴之间“我是谁”的问题,但一旦这个困境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学习社交的功能,比如说因为和朋友吵架,孩子不愿意去学校,或者因为和朋友吵架,孩子晚上睡不着觉,那么这也可以向心理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5.还有一个带来麻烦的屏幕使用问题。现代社会是不可避免需要让孩子去使用屏幕。很多时候其实并没有那么的糟糕,孩子可以利用屏幕去创造很多美好的体验,打游戏作为消遣,或者交友的目的。但很多时候游戏一旦成瘾,背后可能是孩子没有被满足的心理需求在说话,所以我们需要和专业人士讨论。

  还有退学厌学,青少年抑郁,违法乱纪的不良行为/暴力,和性别有关的压力。比如说现在这一个越来越开放的年代,可能有一些青少年会对于自己的性取向有困惑,可能会对于自我的性别认同有各种各样的困惑,而这些困惑可能会影响孩子在生活学习社交方面的一些功能。

  这个功能受损是指已经出现了的,如果只是你担心会出现但其实没有出现的话,并不算是需要让孩子立马接受专业人士帮助的范畴。但如果有需要的话,爸爸妈妈自己也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支持,厘清一下自己的情绪与困惑。

  6.还有一些潜在的人格发展困难/障碍。比如说孩子作为一个16岁的人,孩子和同龄人交往的能力明显落后,或者有些时候孩子会出现幻听、幻觉,这些病理性的精神卫生危机都需要尽早求助专业人士。

 

  第六部分

  青春期的解药是什么?

 

  看到现在,爸妈可能会想“我到底可以做什么?”青春期孩子的爸爸妈妈具体在面对每个问题的时候怎么怎么做呢?

  有两个维度,一个横向维度,就是今天我所讲的青春期孩子的发展任务、内在的冲突、和爸爸妈妈拧巴的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纵向维度,那就是每个孩子都是带着一个家庭的固有模式成长到现在。

  为什么同样走过青春期,每个孩子都走得千姿百态。有的人虽然叛逆,但不影响学习;有的孩子学习挺好,但到了这个阶段一下子就连学都不想去上了。

  有时候我们同行之间开玩笑:来到心理咨询室的青春期家庭,通常都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意思是说,亲子关系模式其实决定了孩子此时此刻会以怎样的姿态走过青春期,也需要爸爸妈妈用更适合孩子的方法去面对青春期出现的更多挑战。

  那么在今天这一个介绍“道”而不是介绍“术”的讲座的结尾,我想和大家谈一谈这个青春期的终极解药是什么,如果你是我一个特别要好的朋友,我会告诉你3点。

 

  第1点就是“熬”。看似挺无力,但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让你头疼的那一种“无法为自己做出很好的决定”“看起来很冲动”“过度在意自己的外表”,这些东西随着大脑的成熟都会被带掉。这个过程当中,父母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些美好的生活体验,比如说让孩子吃好点,睡好点,多多锻炼啊。有条件的话到处去看看玩玩旅游一下,开发一下大脑。

  父母能做的也非常有限,所以耐心的等,也就是“熬”,不管是同行业界还是过来人都会告诉你的一个字。那么“熬”在心理学界也是非常认同的。

  在心理行业中,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心理治疗师温尼克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位英国心理治疗师,他曾经在BBC对全英国人民做广播的时候谈到,其实青春期唯一的解药就是熬。虽然后来还陆续发现了其他和青春期孩子的各种沟通与治疗方法,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一个“熬”字,大家可以把这个字刻在脑门上。

  第2点就是“活下来”,当我自己还是一个新手心理咨询师的时候,我问师傅:“当一个青少年在我的咨询室里面表现出非常强烈的情感的时候,我该怎么办?”当时我的师傅就告诉我说:“当你不知道做什么的时候,什么都不要做,然后努力让自己活下来”,这对我来说是非常有启发的。

  这可能部分解释了大部分青少年父母所经历的一种状态,可能你做什么看起来都不对,但是呢,你要让自己非常稳定的在那里,能够活下来的,经历“孩子又靠近你,又把你推开”的过程,来支持孩子完成自身的成长。

  还有一点非常的重要,是我的另一位老师——国内非常知名的心理治疗师曾奇峰老师——曾经说的,他说青春期父母最美妙的一种状态就是“老娘过得比你好”

  青少年需要在青春期完成一个“把父母推开,去找到自己”的过程。但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有些时候,一些孩子是没有能力去把父母推开的,有时是因为,孩子会担心父母失去了自己就没有别的人生盼头了,孩子就会对远离父母这件事情非常内疚,会抑制自己的冲动来迎合父母,表现出“自己是个小baby”的需求状态。

  爸爸妈妈不管是全职在家还是在职场,要让孩子感觉你除了孩子之外,其实有很多你自己可以有奔头的事情。这样孩子才可以安然的“有时把你推开,有时又把你叫回来”,这个对孩子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支持。

  同时,孩子尽管看似要把你推开,但你对孩子来说其实还是人生当中非常重要的、让孩子产生模仿欲望的、想要认同的对象,所以你自己活的好一点,其实也是在帮孩子成长。让孩子看到人的生命会有怎样的可能性。

  除此三点外,也有其他一些可能有用的方法。找准好时机和沟通方式非常重要,比如大部分孩子可能在放学刚回到家的时候,有很多作业要做,没有心情来跟你对话;有一些孩子并不喜欢正儿八经的对话,可能喜欢在饭桌上,或者爸妈开车的时候,逛街的时候和你聊天;有些孩子更喜欢写信,用微信/QQ聊天。我们可以尝试不同的时间和沟通方式去和孩子谈谈话。当然如果孩子不想谈的时候,父母也千万不要逼着孩子去谈。

  家长有些时候抑制不住想要去和孩子谈一些人生的大道理,那么这个对于青春期孩子来说,如果成为了一个和父母价值观完全相等的人,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事情,这就意味着孩子没有成为自己。

  父母不要去说“你要怎么样”,可以采取一些声东击西的方法,谈谈别人家的孩子,谈谈自己还是个孩子的故事。孩子可能看起来对这些对话非常嗤之以鼻,甚至可能还会嘲笑你,但还是听得进去的。这种方式呢,也可以缓解孩子被他人目光审视的尴尬和焦虑。

  我平时和青少年在一起工作的时候,甚至会回避他们的目光。我不会看着他们讲话,我可能会一边侍弄一盆花草一边和他们对话。这样的方式对于青春期孩子来说特别的管用;有些时候我会去谈别的孩子,那么这可以作为和青春期孩子的沟通技巧。

  当然不管沟通技巧再怎么美妙,“学会倾听孩子”比什么都重要。闭上嘴多用耳朵听,这对于一个青春期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支持。不管孩子的想法有多荒谬,多么难以理解,父母都可以给孩子创造很多的空间去表达,而不是塞住孩子的嘴。这一条这个以后我们可以甚至专门开个专题去聊一下。

  最后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父母千万不要忘记:除了语言之外,还有很多非言语的沟通方式。比如给孩子倒一杯水;准备点孩子喜欢的小零食;孩子和你说自己压力很大,也许只要拍拍肩膀,抱抱孩子(前提是孩子愿意的话。据我了解很多青少年已经不太愿意和父母有这么个肢体接触了)。这些方式都是有力量的表达“我还是非常爱你,我还是非常在意你”的方式,尽管有时孩子可能不会表现出对这些方式的回馈。但是想想我们心理密码图,我们要用一种既近又远的方式。既不会把孩子吃掉,又不会彻底的抛弃孩子。

 

  问答环节

 

  Q1:有一位家长留言说:自己的孩子本来成绩非常好,现在却与行为作风都令我很担心的坏孩子在做很好的朋友,孩子本身是住校的,自己非常担心这样的行为会对孩子造成影响,想问作为家长,怎么去和孩子沟通。

  A:结合今天的分享,大家需要有一个意识,孩子并不是因为“坏孩子够坏而去”跟他/她交往,而往往是因为好孩子跟坏孩子之间的这种化学反应起到了一些互补的作用。坏孩子身上有一些好孩子身上没有的东西,而这些特质正是好孩子在“成为更完整的自我的过程中”特别向往的。孩子可能会被叛逆不听权威的孩子吸引,或者可能会希望像坏孩子一样不管不顾一点,不要老是活在别人的目光当中。

  这一方面担心是有必要的,但一方面要允许孩子去探索自己身上没有的特质。比如说我们可以跟孩子说“你跟谁谁最近关系很好,我在想他/她身上有哪些部分是让你非常喜欢的?”

  爸爸妈妈在遇到这种状况的时候,可能先入为主地会告诉孩子说“你不能和谁谁来往”,但我们不妨慢下来,听听孩子是如何描述那个朋友的。顺势就表达“那好像这一部分对你来说从来没有体验过,也是这部分蛮吸引你的”。

  也许孩子对你的话不屑一顾,因为青春期孩子不会太认同爸爸妈妈讲的话,但至少这个不至于把天聊死。你可以表达“妈妈也有自己的担心”,然后把自己的担心告诉孩子,但表示你信任孩子是有能力管好自己的同时又和不同的人交往的,这种信任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是非常宝贵的。

  那么尤其你提到孩子本身的整个功能性不错,所以不妨尝试着用这样的方式去沟通看看。

 

  Q2:不止一位家长询问说,如果孩子出现“掐自己的手”“拔自己的头发”之类的类似于自残的行为该怎么办?

  A:如果孩子已经出现类似行为,我个人建议一定要及时去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面对这样的情况,爸爸妈妈心里肯定是非常担心,有很多非常复杂的情绪,也有可能会内疚自责等等,但其实每个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背后的原因可能都是不一样的。

  我再次强调一下,在上海范围的话,上海的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科,各区的精神卫生中心,东方医院临床心理科等都是比较好的一些求助渠道,还有一些私立医院的精神科等等。在外地,也可以主动去一些正规大医院的精神科进行就诊。这个对于孩子及时缓解这些状况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这里再啰嗦一句,可能我们现在的很多自媒体或者科普反复强调说“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我个人对这句话并不是完全的认同。我觉得亲子关系的确对于孩子形成一个较好的身心状态非常的重要,但是一个人的身心状态也不单单是被亲子关系所决定的。比如说社会的大环境,今年的疫情封锁、学业压力、社交网络的压力等等,有很多东西也不是父母能够控制的。

  所以大家在遇到一些孩子令你非常担心的状况时,可能会有很多东西会让你抗拒求助专业人士,但其实专业人士是愿意和爸爸妈妈站在一起去面对孩子的问题。而不是把能量用在去归责到底是谁对谁错的问题上,通力协作可以及时为孩子寻找到更多的支持资源,所以这一点也是我想通过这个讲座跟大家分享的。

 

  Q3:关于“高中的孩子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比如说有的孩子明明可以更用力,学的更好一点,却偷工减料,或者说出现厌学情绪,不知道学习有什么意义的。

  A: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尤其到了初高中的阶段,他们会开始思索很多和哲学有关的命题,比如“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我去学校到底为了什么”。其实我们在不同的阶段都会思考这些问题,但是小学生并没有太大的能力去反抗父母,去做一些自己想要的选择,但到了高中的这个阶段,孩子有能力说“我不想做这些你拿我怎么办”“我不想去上学你拿我怎么办”。

  其实首先孩子他在这个青春期的两大任务,一个是完成“身心转换”的过程,还有一个是完成“寻找自我”的这么一个过程。所以我们从这两个思路去思考。

  首先我们要去看一下孩子,这个缺乏动力或者不愿意去学校的背后,是否有一些现实的焦虑,比如有的孩子可能为自己的体型发胖而烦恼,有的孩子可能在人际关系上遭遇了压力等等,这些也会影响他们学习的状态。

  我们也可以从“成为自己”的这个角度思考,其实现在的孩子看起来他们的资源很丰富,但是大部分孩子都其实缺乏现实感。比如现在很多10岁左右的孩子都不一定知道“邮局是干什么的”,因为在他们的生活当中从来不去经历这些,现在寄信的人也很少,我们都习惯于寄快递。现在孩子的注意力都是在学习本身,反而没有很多机会去接触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了解世界本来的样子,或者说世界运行的规则。

  这种状态会有副作用。到了青春期的时候,孩子会对于整个世界的运行开始有一种非常模糊的不确定的感觉,甚至会产生非常困惑的状态,那就是“我这么忙这么拼,到底是为了什么?”

  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帮助一个青少年的孩子多接触真实的社会,比如说爸爸妈妈平时是怎么工作挣钱的,或者说让孩子了解“挣来的钱和物价到底是什么关系”“各行各业的人在做什么,是怎样达成现在的状态的”,帮助孩子去架设起这些行动和意愿之间的桥梁非常重要。

  你可以听到一个青春期孩子说“我长大想要干什么”,可是下一秒孩子又表现出“我根本不知道怎么走到那里”的状态。他们的大脑无法为自己做出很多有关于未来的决策有关,作为爸妈,我们有必要提供一定的资源,帮助孩子认清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孩子在此基础上,才会有更强烈的动力去为自己打拼,去为自己创造更多的选择。这个答案可能不是唯一的,但供各位家长参考。

 

  Q4:高中阶段,家庭发生大的变故,如何与孩子沟通,帮助孩子疏导压力?

  A:那么首先我想当家长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在过去,可能会倾向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去谈这些部分。这位家长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你真的非常在意孩子的身心健康状态,我想这一份关心本身对于孩子已经非常的重要。

  还记得今天我们的讲座当中提到“孩子的心理密码图”,那两个圆圈是怕离得太远又怕离得太近的状态,我想借用那张图去表达一下“我们该怎么和孩子沟通家中的重大变化”。

  一方面,孩子非常害怕这样的变化会让他孤立无援,所以我们需要让孩子确定“尽管有这些变化,但还是会有人照顾你,我们会做哪些事情来确保你可以更好的度过这个阶段”,孩子可能嘴上说不需要,但是这些保证对一个青春期孩子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在另一方面呢,爸妈要注意:孩子不希望家里的人因为这些变故,家里人离自己太近。就是换句话讲,很多时候可能家长出于内疚担心等情绪,在家庭发生重大变故之后,对孩子嘘寒问暖特别特别的多,或者说生怕有个风吹草动。

  那么这个时候,我会建议爸爸妈妈先要照顾好自己,因为爸妈本身应对变故也不容易,大人先照顾好自己,才有更多的能量去照顾孩子,这个就是我今天提到的这个“老娘过得比你好”的状态。如果孩子非常担心你,他可能会做另一些让你头疼的事情,吸引你的注意力,让你知道“其实我过得并不好”,那肯定这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一种状况。

  最后一点,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对彼此保持坦诚,倾听倾听再倾听,留给孩子诉说对这些变化有怎样的感受,有怎样的担心,又有怎样的愿望。

  我想通过这样的一些过程,爸妈和孩子一定会度过这些变故。对一个家庭来说有重大变故之后,是有必要空出一段调整期的:3~6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大家也都要耐心一些,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出现一些令人担心的身心状况,也可以向外部人士求助,看是否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度过这个调整期。




文章来源:上海市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