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清华教授:毁掉孩子一生的根本不是游戏和懒惰,而是父母这4个无知教育
浏览次数:896 时间:2021-04-02
科技的发展往往是懒惰的发展,如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手一部手机早已成了常见的现象,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安静些往往很早就会给孩子配置电脑手机。
然而为了简单教育孩子给电子产品还算是走大众路线,不算太无知,毕竟手机电脑,玩游戏是这个时代的产物,接触只是早晚的问题,更大的无知教育往往是家庭中的这4个无知教育。对于养儿防老,父母以子贵这种想法早已根深蒂固,很多父母生娃还是停留在把娃当做自己未来的保障,把娃当做自己的延续附属品。在很多人的眼中,自己做不到的往往想方设法的逼着孩子去做,强行的教育孩子要变得更优秀。在这个逼迫的过程中完全不考虑孩子是否有能力完成,已经他们情绪的重要。对于孩子而言这时候的“家”早已经远离了可以带来温暖和安全的地方。然而,过分注重梦想延续的父母会毁了自己孩子的一生。有的孩子因为心里承受压力过大而无法排解压力成为叛逆的不良少年,或者长大后变得开心不起来,一辈子都无法治愈自己被剥夺的童年。不打不成器,棍棒出成绩,对于大部分中国孩子来说,被打骂是很普遍的现象,不打骂的教育反而要遭到质疑。偶尔的打骂确实可以改正孩子的不良习惯问题,然而很多时候却出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教育专家李玫瑾曾经说过:0-6岁是孩子依恋期,也是性格初步形成的时期,作为父母一定要牢牢抓住。对于还是依恋期的孩子,打骂孩子会让孩子产生两种想法:第1种是爸妈爱我,第2种是不爱我。而往往孩子被父母打骂时,伤害就等于不爱,此时的孩子认知发展受限,无法理解父母的真正用意。当打和骂成为了主流的教育方式,对于孩子性格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是不利的,他们不仅会因为变得敏感多疑,也会被带偏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有样学样。很多父母过度的干涉孩子的生活,总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认为孩子永远都是孩子,其实事实上,孩子每个阶段都在学习该独立的事情,如学着自己吃饭,学着自己刷牙洗脸,学着走路……每个阶段都在学习怎么去独立。往往不是孩子不能独立,而是父母不能独立,他们总在担心孩子会走篇,他们才是需要独立的人。过度干涉的家庭教育方式,会使孩子长不大,甚至讨厌自己的父母,也会让孩子失去独立的人格。好面子是中国人的通病了,不管是何时何地,总有人会通过与对方的比较来获得满足。很多父母自己没什么能力,自己在多方面不如身边的人,就通过孩子进行攀比,比成绩,比收入,比结婚。这就导致了孩子眼中学习不好,就辜负了父母,对不起父母的期望与栽培。拥有负罪感,这也导致了很多孩子性格变得自卑,越来越看重成绩。哪怕只是一次小小的成绩考的不好就情绪失控,无法原谅自己。其实对于家庭教育更应该的是在孩子适合的时机进行引导而不是教育,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想要培养一个出色的孩子不应该只是以自己的意志去要求。对于父母,培养好孩子一个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品性,以及完善的情绪智力才是更应该做的。
文章来源:公众号儿童教育与心理健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