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怎么学都不会?孩子有“病”,家长要有“药”
浏览次数:694 时间:2021-04-06
莲子妈做得最有满足感的事是,莲友在育儿遇到育儿瓶颈时,能尽自己所能帮忙加一把劲。
今天,我们再来一起来探讨:总是学不会的“笨”孩子,父母该如何做学习引导?
我们认识的孩子中,有一类孩子真的特别需要耐心教育,生活中需要很高的语言需求和心理营养需求。这样的高需求常常让父母“绝望”——从出生时爱哭,到幼儿园入园困难,再到学习上学啥都不会还脾气大。① 我们在一旁辅助他完成作业或者是学校任务,要指出他的错误或者是不足时,他总自以为是,理直气壮地告诉我们:我没有错,老师就是这么教的。② 孩子对陌生环境适应能力偏弱,不会主动和班上同学打招呼,也不会主动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当然也不愿去尝试任何兴趣班。只要让他做出自我突破,他就说“我不会”“我不喜欢”或者是“我不想”。③ 一个难题,我们讲得滔滔不绝,孩子听得奄奄一息。我们问他:“你听懂了吗?”他耷拉着耳朵,眼神迷茫地看着你,要不摇头,要不一句话也不说。
④ 我们在认真又耐心地给孩子讲,他要不满屋子跑,要不东看看,西望望,一点也不安分守己。
身边有蛮多父母,确实很优秀,名校毕业,要不已创业成功,要不已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士。但是一提到正在上学的孩子,就一脸愁容。苦恼孩子没有遗传到自己的优秀基因,觉得孩子天资聪慧不如自己,学习成绩不如自己,吃苦耐劳不如自己,甚至连吃饭喝水等生活习惯都不如自己。经常在教育孩子时,拿几十年前自己偶尔能吃上一顿肉,和现在孩子餐餐有肉吃对比。劝告孩子时,满嘴离不开踏实、努力、吃苦、坚持,满眼又盯着孩子浮躁、偷懒、堕落不放。孩子每天被监督、打击、指责,自然感觉自己做什么都一事无成,又哪里来的动力做更好的自己,发现自己的独特?如果真要激励孩子,一定是拿孩子努力前的一分钟和努力后的一分钟比。比如说,前一分钟他还在发呆,提醒以后,他后一分钟进入了学习状态。
就是说,事情已经做了,就不用再提;事情完成了,也不必再劝阻;过去的事情,再追究也没有必要。真心建议父母朋友,不要把“错了”“又错了”“还错了”“怎么总是错”放嘴边。而是拿出一支红笔,在孩子做错的地方,画一条线,圈一个圈,再加一个“问号”,表示这里有问题,你需要思考思考。孩子能自我纠正,说明只是看错了题;假如孩子不能自我纠正,那说明他根本没学透,需要回炉再造。在学习这条长跑路上,孩子知道自己不会,比知道自己会,更有利于他出优异成绩!
高中那会,我们是同桌,我经常在上课时,给她打望,因为她要看金庸的武侠小说。但是她成绩一直稳定,大考小考都是班级靠前,年级靠前。有一次闲聊,她给我说:“你不会的题,刷了题也不会,我会做题是因为我清楚题目要考的知识点。”5年级的暑假,额外买了一下英语习题给她做,发现她错误百出。后来就停了刷题,开始默写课文,就这样坚持了一两个月,再去做题,她发现自己都会了。刷题错误越多,挫败感越强,最后可能走入自我怀疑,或者是排斥学习。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不会也没关系,我们还可以学。学习本来就是,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这道题很难吗?是有点难,我们努力一下下,可能就会变简单了。
爱因斯坦之所以这么伟大,也可能是因为他拥有独特而又有智慧的母亲。爱因斯坦的母亲带他到郊外玩。朋友家的孩子个个活蹦乱,跳有的爬山,有的游泳,唯有爱因斯坦默默的坐在小河边,久久地凝视水面。有人悄悄地走到他母亲旁边,不安的问:“小爱因斯坦总是一个人对着小河发呆,是不是有点抑郁啊?应该带他到医院看看。”爱因斯坦的母亲却自信地对他们说:“我儿子没有任何毛病。你们不了解他,他不是在发呆,而是在沉思,在想问题。他将来一定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学教授。”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抱着百分之一万相信时,它最后就会变成现实。作者简介:莲子妈,美国正面管教讲师,金融理财师,资深亲子阅读推广人,深谙亲子阅读之道,推荐的童书深受孩子们喜爱,善于从小事中捕捉教育的契机,给莲子、小鹿融入生活的无痕教育。微信公众号:爱莲子(A13400669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