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孩子,如果有人打了你
浏览次数:1000 时间:2021-06-01
文章来源于公众号养育男孩(ID:breedboy) ,作者鱼爸
有很多的爸妈会说一定要打回去,否则孩子会经常受欺负。因为平时教育孩子不要打架,结果有一天在游乐场,看到自己的儿子在跟另一个孩子争着上滑滑梯时,就被那个孩子用力地捶了几拳,还差点从楼梯上摔下来。可儿子不知道还手,就只会懵懂地待在那,不知所措。有一天放学回家,儿子眼眶红红的,过去一看发现他的脖子上被抓了很多红印子,而脸上也有几处破皮。接下来耐着性子跟儿子沟通,把发生的事尽量演示出来。因为儿子的性格比较安静,但有时跟人交流时,会有拉扯的情形。那天也是因为同学划了他同桌的课桌,他去阻止,推了同学的手。而且告诉他不能打头部,不能踢打腹部和胸部,还有抓人。我在想,是不是我们教导他的规矩太多,所以就会吃亏。在伤心气愤之余,也想跟儿子说,“下次还这样,就狠狠打回去。”而是应该跟孩子一起找到冲突的原因,然后我们避开它,做好自己,保护好自己,也能规避危险。过了两三天,那个跟儿子打架的孩子,又跟其他的几个男孩打了架。而且这个孩子的妈妈曾在校门口跟班上的好几个男孩打招呼,说不要欺负他的儿子。而且当着同学的面跟孩子说:“有人欺负你,打你,你就狠狠地回击,一定要让对方不敢再欺负你。”但是孩子无法判断具体情形,他们会认定同伴的所有挑衅都需要这样去回击。母亲这样的保护,最后就是孩子跟其他的同学充满敌意。一旦其他的孩子有一点点正常的挑衅,也会引来猛烈的回击。如果只是单纯地告诉孩子“打回去”,真的会害了孩子。
当孩子进入一个群体时,父母要努力做的是告诉孩子怎么去跟其他的孩子友好交往。比如就因为同学说你养的蚕宝宝太丑了,就要跟人打架。或者排队的时候,别的同学不小心踩到你,就开始去推推搡搡。在正常的群体生活中,老实一点,吃一点亏,不是坏事。
说真的,孩子变成什么样子,都跟家庭教育的方式息息相关。虽然说学校是一个小社会,但是也毕竟不是成人的世界。因为心理学发现:孩子间的同伴冲突是孩子交往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社会性冲突在出生后第二年就开始,并随年龄增长呈现出下降趋势。
但是冲突发生的原因以及冲突发生时孩子的行为如何,就需要父母去关注引导。如果从小就喜欢动手,或者打人的时候不管危险,一通疯狂发泄,那就会导致危险情形。而且父母要弄清楚孩子所处的集体环境,还有孩子在集体中的表现。如果孩子经常打架,哪怕是孩子跟你说自己是“挨打”。在这种正常的同伴冲突中,大人参与孩子间的冲突,并不是明智的选择。跟他好好地谈了很多,找到问题的原因,并且告诉他可以怎么做。我也把自己平常跟小小鱼沟通这个问题的话分享一下,供参考。不管什么时候,先好好说话,去沟通、协商,用沟通来表达你的想法、观点和立场。那我们可以用“语言回击”,比如语言警告,大声告诉对方不要这样做。“你不可以打我!”声音大一点,震慑到他。这中间一定要强调保护好自己,自己处理不了,保护不了自己的时候,就躲开。因为你不知道对方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比如这次跟小小鱼打架的同学,出手就比较猛,两只手一起挥舞着朝你脸上脖子上挠,同样身高体重的孩子,无法有效防守,而躲开才是最有用的。如果是经常性地欺负你,那这个问题就不是正常的同伴冲突了。你如果能打过他,那就可以用“行为回击”,用自己的回击震慑到对方,不敢继续欺负你。当然可以,不可能所有人都能成为你的朋友,总有人跟你合不来,那就远离他,保持距离,避免那些不必要的冲突。但是你自己任何时候都不要去欺负同学,不惹事,不欺负人是要遵守的规矩。自己处理不了的情况,告知老师和父母,是非常明智的做法。这并不是打小报告,而是沟通和求助,有利于解决问题,避免发生更大的危险事情。因为有的孩子天生比较善良柔弱,不喜欢争执,不喜欢打闹。而你还这样逼他们,只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真的没用”、“真的胆小”在这件事情上,绝不是只告诉孩子“打回去”、“以牙还牙”这样的话就行了的。更需要的是父母的细致关注、耐心倾听、有效安抚、科学引导。做好了这些,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往往会在第一时间被发现。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要面对的就是正常的同伴冲突。鱼爸,家有小子一枚,立志做一名合格的80后奶爸,童书编辑,阅读推广人。公众号:养育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