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小朋友童言无忌,要怎么教育他不冒犯人
浏览次数:1144 时间:2021-07-05
因为我家两个小朋友都是偏内向的类型,一直以来,每当橙子谈到社交方面的话题,绝大多数都是对于比较内向害羞孩子的理解和引导,比较少讨论一些比较外向热情的小朋友的问题。
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只要不害羞就没问题了,其实社交礼貌本质就是和人之间互动的分寸和尺度,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说话都要注意看场合气氛脸色,要考虑对方听了这个话舒不舒服。所以爱主动说话撩人的孩子未必都讨人喜欢,也要逐渐去学习自己的语言行为是不是不合时宜,容易冒犯到他人的问题。
我曾经在留言中看到很多天真可爱的小朋友造成的社死事件:
譬如说爱管路人闲事:你不应该在墙上乱画,我妈妈说这是不讲公德
譬如说热衷和大人告状:妈妈,XX把饭弄到衣服上啦!他好脏!
譬如说随意发出很大音量的差评:你的娃娃好破好难看呀!你怎么弄的?
譬如说肆无忌惮的取笑他人:哈哈哈,他把鞋穿反了,哈哈哈!!!
如此简单直接地把人得罪到实处,也只有小朋友做得如此有效率了吧!这个时候我们往往非常很后悔把孩子教的如此善于表达……
小孩子动不动在浑然不觉的情况下造成大型尴尬现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共情能力差
小孩子天性是自私的,他说话做事更习惯考虑自己,而忽略他人,这个是他们的基础配置。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和人打交道的智慧——也就是情商,会慢慢的提高,开始慢慢的具有共情能力。
一般比较敏感的孩子,就提高得快一点,说话就显得更成熟懂事。而有些孩子感知能力比较钝,就提高的慢一点,就显得有点”缺心眼儿”,因为他说话不太过脑,没有意识到自己说这个话会不会伤害到别人,他只是单纯的想要表达内心感受,或者想要模仿大人或电视里的情节,或者想要刷个存在感而已。
当然,孩子共情能力差也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有关,如果孩子在生活中不能经常看到共情和互相尊重的行为,他也很容易缺乏共情能力。
2,想要获得秩序感
一般两三岁的孩子有一个类似“强迫症”的时期,他一旦认同什么规矩,就会想让身边的事物都合乎这个规矩,这让他有安全感。譬如说他认为地上不能有垃圾,那就可能满小区的捡垃圾去丢,如果他胆子大一点,就会像个宪兵一样去管小区里丢垃圾的人。
当然他也可能会把父母给自己立的规矩强加给别的小朋友去遵守,或者把从书里和电视里学来的一些道德原则,生硬的去套在小伙伴身上。虽然看上去很冒犯,其实本质上是一种对于规则的探索。
3,想要表现自己
做一个小孩子总是对世界有一种无力感,好像什么事都不能掌控,可当孩子获得了语言的武器,他就发现自己获得了一种力量:他可以通过贬低和打击别人,来让自己感觉很良好。
当他批评别的小朋友没公德,那就不就显得自己更懂公德,更有公德了嘛!
人类这些阴暗的小心思,总是会被小孩子运用得如此明目张胆哈……
其实孩子无非就是想证明自己是个“好孩子”,这也是他建立自尊自信的一种途径,只不过不该用这种伤害别人的方式。
以上三种原因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混合的。但是可以看出无论哪种都多多少少有一些年龄特点。随着小朋友年龄的增长,他自然会增长共情能力,也不再追求完美,更不会选择用那么差劲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所以父母们不太用担心孩子会一直说傻话得罪人。
只不过这种事我们不能期待孩子立即醒悟自己说错话,更不能应该指望路人帮我们教育小孩,所以为了不让小朋友造成太多社死现场,让他该闭嘴的时候适当闭嘴,我们该教育还是要教育滴。
但是注意不要情绪激动上纲上线,也不要当场斥责孩子,和对方简单道歉后用最快速度把孩子拉到没人打扰的地方,和孩子解释刚才那样说话有什么不妥之处。
其实孩子说完话是能感受到气氛尴尬的,他也想明白为什么。我们态度平静地和孩子说明情况,他一定是可以受到教育的。
首先,引导孩子察言观色,换位思考
注意不要批评孩子,给孩子安个“不懂事”“不会说话”之类的罪名,这样只会让孩子排斥,从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我们要用渐进提问题的方法,让孩子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你刚才说的那个小朋友,你看到他的表情了嘛?
你觉得他的感觉是什么?
他是感觉很高兴,还是感觉很难过呢?
如果有人这样说你,你会感觉怎么样?
……
如果孩子肯认真的回答这些问题,他自然会明白自己不应该那样说。
如果孩子故意跟你唱反调,也不要生气,他只不过是感受到了你不满的情绪有点害怕,于是想要辩解自己没有错。这个时候最好是冷处理,让自己的情绪过去,孩子感觉到妈妈没情绪了,也就没那么紧张了。双方都平静了,再来进行这个话题的沟通。
其次,教孩子友善与刻薄的概念
孩子可能会提出一个关键问题:可是那个小朋友确实犯错了呀!我为什么不能说他?
当然这个问题可以有很多答案,你可以说,只有大人才能说小孩;也可以解释说,他不是故意的不应该被说。但是我觉得无论哪种都是有漏洞不全面的。最好的办法是给孩子引入一套“社交行为评价系统”,这个系统我也是和北美这边的洋人父母学的,非常好用。
他们教育孩子的时候,常常把这样两句话挂在嘴边上,一句叫做“Be nice!(做个友善的人)”另一句叫做“Don't be mean to other”(不要对别人太刻薄)。nice和mean是两个特别常用也非常重要的词,也是孩子从小就要耳熟能详一个最初的社交道德概念。
nice表达的是一种友好的,温暖的,善意的感觉,一个nice的人是个大家都喜欢,想要亲近的人。
mean表达的则是一种不宽容的,恶意的,伤害的感觉,一个mean的人是个大家都不会喜欢,想要疏远的人。
只要给孩子从小引入了这两个概念(汉语英语都可以),那么教育社交事件的时候,就容易很多。当孩子在社交上表现好,让人舒服,交到朋友的时候,就告诉孩子,你表现得很友善啊!你真是个友善的孩子!难怪大家都喜欢你啊!当孩子在社交上表现差,让人受伤的时候,就可以告诉孩子:我们一直是个友善的好孩子,这么做会让人感觉伤心难过,是会让人讨厌的,我们不要当那么刻薄的孩子,下回不要这么做好嘛?那你觉得怎么做比较友善呢?
孩子脑子里有了这两个概念,再通过各种现实事例的充实解读,他就可以很快的将不同的社交行为进行最简单的归类,从而很快的去判断什么样的话该说,什么样的话不该说,这样的二元归类法很适合很小的孩子快速的学会社交原则。
当然,孩子再大一点,能理解更复杂的句子,我们可以再解释得深一些,和他说明人无完人,不能道德绑架的道理:我们每个人都不完美,都会犯错,你也不希望妈妈要求你一点错都不能犯对不对?你犯错的时候会期待妈妈能原谅你对不对?所以我们对人也要宽容,谅解别人的错误,别人也会谅解你的错误啊!
最后,当父母注意言行示范
为什么有的孩子会特别喜欢当道德警察,总是喜欢管他眼里犯错的人呢?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可能在重复家里(也可能是幼儿园里)的互动模式:他觉得只要像大人一样,挑对方的毛病,说出对方犯的错误,自己就有了某种支配对方行为的权力,自己说的话对方就该听。(好像一种初级PUA的概念……)
如果家里这种挑错训人的互动模式占大部分主导的话,父母再怎么用道理教育都很难让孩子改变这种说话冒犯的行为(长大了只会变得更为隐蔽不易抓到把柄),因为他在家里受了委屈,就肯定要找其他对象用同样的形式发泄这种委屈。而且他也会在和人相处的时候更较真,更不容易在游戏中妥协和宽容,更容易和同龄人发生争执。这就是为什么在家里总是被父母挑毛病差评的孩子,就算是外向话多的类型,也不讨人喜欢,很难交到好朋友的原因。
所以,除了教育孩子,还要检讨一下自己日常的行为,我们要求孩子对别人要友善多谅解,那我们自己对孩子就要足够友善多谅解才行哦!
另外,当孩子有好行为的时候,要记得及时的看见和称赞,有些孩子天性就非常喜欢当爸爸妈妈老师眼中的好小孩,努力去做得符合大人要求,他也是很辛苦,如果大人习以为常没有看到他,他就要去小朋友身上刷存在感,以此证明自己很棒棒。所以,啥也别说了,多夸孩子治百病啊!
作者介绍:教育硕士,旅美全职带俩娃,擅长接地气儿的育儿科普,关注她,带你搞定养娃路上的各种挑战和难题,get实用养娃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