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妈妈,人为什么会死?”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浏览次数:1094      时间:2021-10-13

作者:樊登读书 ·  杨明玮

来源:樊登读书 (ID:readingclub_btfx)

萨瓦特尔说:“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

然而,我们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今天给大家分享“21世纪最伟大的人性寓言”——《天蓝色的彼岸》。
教会孩子正确地对待死亡,就是为了让他们能够更好的生活。
7月中旬,演员张萌发了一篇微博,直言“不要向孩子隐瞒至亲离世”。

在综艺节目《不要小看我》中,小女孩霖霖因为思念去世的妈妈伤心大哭。 

不善言辞的爸爸,一直不知道该怎么给霖霖解释妈妈的离世,就选择了隐瞒。 
我们都以为这种隐瞒充满着善意,却不知道,它无形中对霖霖造成了二次伤害。 
一方面,爸爸闭口不谈,加剧着霖霖对死亡的恐惧。 
另一方面,孩子对于逝去妈妈的思念形成了一种负能量的牵绊,让她随时随地可能会情绪失控。 
“死亡教育”这堂课程,迫在眉睫,人人必修。
而在现实生活里,它却常常迟到,或者直接缺席。


孩子对生命越无知,越无法重视生命本身

几年前,沙溢和胡可带着两个儿子参加《经典咏流传》。
谈到对两个孩子的教育时,胡可说:

听到妈妈说“可能爸爸妈妈老了”这句话时,小鱼儿突然转身问妈妈“那要是老了的话,会不会死?”
胡可脱口而出:“人都是会死的。”

尽管音色温柔委婉,但残酷的真相却让小鱼儿无法接受。
他转身抱着妈妈胡可,哭着说:“我不想人老了会死。” 
最后,胡可慌慌张张地地说:
“好了好了好了,我错了。没有,妈妈就是那么一说。”
才暂时安抚了小鱼儿的恐慌。 
我们十分理解,这一份善意的谎言背后的爱。
大人们不敢轻易给孩子讲死亡,因为忌讳,因为无法解释,因为深深的恐惧。 
可其实,我们更害怕,这个如泡沫般的“谎言”被戳破的那天。

美剧《摩登家庭》里,小儿子joe和爸爸妈妈去医院探望病人。

出来后坐在车后座的joe,突然问道:“我有天会死吗?” 
妈妈准备给予如实回答,被爸爸第一时间阻止。爸爸想用一种乐观而善意的方式,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
爸爸以为,这样可以避免孩子过早认识死亡的残酷,可以尽可能多享受属于童年的天真烂漫。 
但他却忽略了,对于死亡的误解,可能会导致孩子走向另一个极端。 
回到家里,Joe开始无所顾忌地尝试危险的游戏——撑着伞从楼梯上往下跳。 
当妈妈歇斯底里地教训他“这样会害死你自己”的时候,他却信誓旦旦地说:“不,我不会。”


紧接着,妈妈给Joe赤裸裸地揭开了“死亡”残酷的真面目。 

为了让Joe相信,妈妈开始举例——
“你可能会噎死,或者重物砸在你的头上,有次我听说有个小孩爆炸了……” 
讲完后,Joe显得惊恐而无助。
朋友来家里给他庆祝生日,他忍不住分享:“大家随时会死掉。” 
结果,这个生日会死气沉沉,所有的小朋友也都被吓坏了,纷纷打电话让妈妈接他们回家去。 
死亡教育,仿佛成为了父母教育路上的一个雷。
孩子对生命越无知,越无法重视生命本身。 
父母应该有意引导,更需要重点关注。
只有当孩子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他才会懂得生命的脆弱与可贵。

比死亡更可怕的,是被人彻底遗忘

那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孩子讲“死亡”呢?
前几年有部电影《寻梦环游记》,很简单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电影中,一个12岁的男孩米格,因为一个机缘巧合,在亡灵节当天,误打误撞进入了亡灵世界。 
他在这里惊喜地发现,原来那些去世的人们,还能在另一个空间继续相守。 
但同时也很惊讶:
如果一个亡灵被世间的人们遗忘干净,他们就会迎来真正的死亡——彻底的消失。

这里其实蕴含着墨西哥人对于死亡的认知,他们认为:人要经历两次死亡。

第一次死亡,是肉体的死亡。
只要不曾被人忘记,那他还可以活在人们的心中。 
如臧克家所说:“有的人死了,可他还活着。” 
写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李白,提出“相对论”的爱因斯坦,开天辟地创立新中国的毛泽东、造福万民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时间长河大浪淘沙,却未曾泯灭这些先贤世间留下的痕迹,反而历久弥新。 
虽然他们肉体泯灭,但精神永在。 
而第二次死亡,是灵魂的消逝。
一旦亡灵被人遗忘,人便走入真正的死亡。
米格的祖父,真正的歌神,因为被世人遗忘,仅仅依靠唯一存世的女儿coco残存的记忆,才得以在亡灵世界逗留。 
当年事已高的coco去世、人世间再无人记得他时,便是他真正永恒的消亡。 
米格带我们游历的这场奇异之旅,可以消除孩子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它鼓励每一个孩子,如有所爱,应当拼尽全力。 
它更教会了孩子面对亲人死亡时的智慧:
如果有人离去,悲伤之余,最好的纪念方式,便是在心底里为他留一方天地。 
当我们想起时,他们便鲜活了起来。


读懂生命的意义,是从认识死亡开始

如果说《寻梦环游记》,温柔地给人们普及了“何为死亡”的真谛。
那英国作家艾力克斯·希尔笔下的《天蓝色的彼岸》,则向人们启迪了“向死而生”的秘笈。
书中的主角是一个因车祸死去的小男孩,哈里。 
故事一开篇,他就发现自己站在天堂的队伍里。
可哈里一秒都待不下去,他满心里都在牵挂着自己的爸爸、妈妈、姐姐和朋友。 
于是,在幽灵阿瑟的帮助下,哈里顺利重返人间,想要做一场“最后的告别”。
最开始,哈里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学校,他以为那里一定因为他的去世而“天翻地覆”。 
当他鼓足勇气走进学校,却发现学校里的情形和他想的完全不同—— 

暗恋他的女孩儿没有伤心不已,继续在课堂上积极地回答问题;
他在足球队的位置和教室里课桌很快被一个新同学代替;
整个学校依旧安静如初,仿佛什么都没有改变......

哈里受到了很大的挫败:
原来这个世界,离开了自己,除了大家用信件的方式表达对他的纪念之外,并没有任何改变。

可当他回到家的第一时间,他才发现,只有家人因为他的离去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爸爸每天下班都去哈里的墓前,看望他;
妈妈做家务时心不在焉,总是会出错;
姐姐复习功课,却怎么也看不进去书......

 最让他难以释怀的,是车祸前,他和姐姐那一场凶猛的“吵架”。 
哈里:“我要是在哪天死了,你准保会后悔的!”
姐姐:“我不会。我高兴还来不及呢!”
此刻,哈里才明白,一直被自己忽视的家人,才是牵挂他最深的人。
他拼尽自己的全力,想要跟姐姐说上一句对不起,去抱一抱起亲爱的爸爸妈妈,大声对他们喊出:我爱你! 
可,一切都是徒劳...... 
有网友说,这是一部残酷与温柔并存的故事。 
残酷是因为,年幼的哈里去世,可以让孩子们明白,死神带走一个人,并不分时间地点,也无论男女老少。 
但更重要的是,恰恰是它温柔的那部分。 
只有正视死亡的残酷,我们的孩子才有可能从中,真正地开始反思生命的意义。 
比如,哈利重游人间常想起《圣经》里的那句话:
“绝不要在你怨恨的时候,让太阳下山。” 
就是在提醒孩子们,在还来得及的时候,好好珍惜,努力奋斗,及时表达我们心中的爱。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儿,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过程。

死亡终将造访,我们谁都无法掌控或逃避。 
但我们可以做的,是给孩子尽早补上“死亡教育”这节课。
只有如此,未来某一刻,在死神突然降临生活的时候。
孩子才能多一分自我开解的智慧和坦然面对的勇气,少一分恐惧导致的痛苦和未知带来的焦虑。 
更重要的是,他们会因此更加懂得,抓住有限的时间,做正确而有意义的事。
在“向死而生”的人生态度里拒绝颓废,努力奔跑! 
点个「在看」,共勉。

作者简介:杨明玮

文章来源于樊登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