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衡中和北大之前的日子:一个西城妈妈的奋斗史

浏览次数:2020      时间:2021-10-27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朋友:帝都小五妈(pku5mama)

小五妈出身北大中文硕士,不但在帝都家长圈很火,就连很多中小学老师都知道。
她的人生经历,是充满正能量的励志典范:出身最普通的农村家庭,从乡村小学到县级中学,再到衡水中学、北京大学,到白手起家扎根北京西城,每一步的故事都让人心潮激荡,也是中国近年来充满正能量的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
更难得的是,她在经历了与众不同的人生变化后,一直保持着清醒的自我认知和持续的自我提升能力,优秀而不骄矜,自律而不苛刻,既能站在一个普通妈妈的角度去对待自己的孩子,又能对教育问题有长远和有高度的思考。
优秀的人,敢于且善于剖析真实的自己。
也许,正是她独特的人生经历,使她能以更广阔的的胸襟去包容生活,无论丰俭;以更高远的精神去追求知识,无论贵贱。
如今,她在职场打拼、为家里柴米油盐操心的同时,又开始“为了让自己和下一代越来越好”的理想,围绕孩子的教育问题,写下一系列文章。
她的专业知识不亚于语文老师的水平,文字风格又符合普通家长的审美,既有专业出身的严肃扎实,又有信手拈来的活泼趣味,充满高水平教育涵养出来的文化底蕴,可谓观点与干货并存、思想与文采齐飞
关于她写的大语文干货,今天就不占用专门篇幅来转载了,而是分享一篇小五妈的“自传”。
很难联想到,一个在字里行间透着从容、优雅、博识的帝都妈妈,其实经历过艰苦的人生奋斗。
相信大家读了她的故事,会更加理解教育的意义、奋斗的美好、信念的力量。
今天我把小五妈强烈推荐给大家,还请她为大家准备了很多干货资源,大家点击下方名片,关注“帝都小五妈”,到她公众号后台,回复相应的关键词,就可以一键获取了。

我的老家,在河北西南部太行山脚下。在老乡眼里,我的人生像开挂一样:从衡水中学,到北京大学,再到落户北京,入手二环以内的学区房,捧着体制内的铁饭碗,典型的人生赢家。

其实,在北京,我混迹在2000万常住人口当中,享受着帝都优越的资源,也承担着所有中产阶级共同的压力与烦恼。而且,我过上这样的生活,比别人来得更加艰难些。

父母从来没教育我成为贤妻良母

我的村子坐落在太行山余脉一片小平原上,充满传统气息。
在14岁以前,我的世界里主要是春花秋草、蛙鸣虫唱。父亲平时出去打工,农忙时节才回来,家里都是母亲带着我和姐姐操持。姐姐朴实强壮,干农活比父亲还在行。我机敏好动,6岁挎着小筐捡麦穗,9岁给全家做饭,10岁独自赶集去卖核桃。村民都夸我们姐妹懂事能干,将来肯定找个好婆家。
但是,父母从来没有教育过我们成为贤妻良母。
从懂事时起,父母就对我们说,学习是第一要务。
我的父亲高中毕业,当过大队会计,是村里的文化人;母亲上过几年小学,因姥爷去世而辍学。他们懂得有文化的好处,支持子女学习是他们的情怀。
还有一个现实的原因:女孩子在农村地位低,而我们家人丁稀少、势单力薄,我们只有通过上学走出去,才能成为独立自由的个体,张扬个性,不受欺侮。
我从小学习争气,几乎长年保持第一名,但对于遥远的高考,并没有什么野心。毕竟,同样名列前茅的姐姐,上了四年高中,才只考上了一个专科。

“衡水中学”四个字

在我心里激起剧烈波澜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初一暑假。
那个夏天,我被乡里的中学送到县城参加短期集训。那是我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生活,第一次在电视机以外见识到了柏油路、交警,第一次在优秀的同伴面前感到自惭形秽。集训营有来自全县的尖子生,我最后成为被选中的五人之一,代表县里参加市里的知识竞赛,其余四名都是县城的同学。
关于那次比赛的记忆已经模糊,因为我的头脑完全被后来的事情占据了。
就在比赛结束后,母亲来接我,顺便去了县城的表姨家做客。在表姨家的茶几上,我随手翻开了一本手册,那是当高中老师的表姨夫刚刚去参观学习带回来的。
那本手册上“衡水中学”四个字,鲜红滚烫,一下子在我心里激起剧烈的波澜。
衡水,一个比石家庄还要远的地方,陌生、神秘。
那整肃的校园风貌、那一连串的高级教师名单、那一整页被清华北大录取的学子头像,让我像丢了魂一样!
就像哈利波特第一次听说了霍格沃茨。
在以前,我也曾有那么一瞬间对清华北大有过模糊的念头,但此时此刻,这个念头一下子无比清晰!
母亲后来说,当她看到我拿着那本手册的样子时,她就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帮我转到县里的初中——要上清华北大,就先要上衡水中学;要上衡水中学,就先要去县里上初中。衡水在我们这里是跨市招生,每县只招一两个,乡里的初中是万万没有机会的。
接下来,经过父母数番辗转托告,我终于成了县二中的一名插班生。
从这时起,我告别了无忧无虑的生活,背负起沉甸甸的梦想与责任。

同学吃方便面的味道

把我搅得心神不宁

在我十几年的外出求学经历中,衡中和北大固然是难忘的,但最刻骨铭心的却是初中那段时间。那是我生命中的至暗时刻,却也是最有力量的时刻。
学校的“宿舍”,是几排平房,夏天没电扇,冬天没炉子。夏天,睡在上铺的同学一抬头就看到天花板上密密麻麻的苍蝇;冬天,睡在下铺的同学一伸手就能摸到墙裙上薄薄的冰花。
学校的“水房”,是一个只搭了屋顶的正方形回廊,四面一圈水龙头,冬天常常冻住,需要校工从教学楼背来整筐的废纸去烧。锅炉房里卖热水,但是很贵,我洗漱都用凉水,等洗完头发回到宿舍,头发上已经结了冰。
学校的“食堂”,是两间做饭的屋子。每到吃饭时间,大师傅就把盛菜的大盆推到操场上的乒乓球台上。食堂的菜没什么油水,条件好的同学常常溜到校外去买包子。我极少去外边,大部分时候是在食堂买半勺菜,混着从家里带来的蘑菇酱吃。时间一长,我发现了规律,每次都赶在尾声的时候去打菜,这时一些不受欢迎的菜还剩不少,大师傅便不再施展“抖勺功”,大方地给我盛上一大勺。
初中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早早就饿了,一到课间,大家都跑到小卖部去买零食,教室里充满冰棍、面包、方便面的味道,搅得我心神不宁。
我的同桌是走读生,有一段时间,她每天都带一包方便面来学校,吃得吮指咂嘴。后来,她只留下里边的水浒卡片,方便面吃几口就扔了。我有许多次想跟她说:“不要扔,给我吃吧!”但最终没有张开口。

回家路上

建材厂工人敲着饭盆对我吹口哨

学校艰苦的条件,使我更加想念村里那个简陋却舒适的家。

可是,回家太不方便了。一出城厢,就是十几里煤渣路,然后是十几里土路,骑自行车需要将近两个小时,我只能两个星期回家一次。

出城后,会经过一个规模极大的建材厂,刚下班的年轻工人会站在道路两边,敲着饭盆,对骑车经过的女生吹口哨。

再往前走,除了偶尔经过几个村庄,大部分路段都是菜地和果园。

有一次深秋回家,气温骤降,小雪粒裹着风,打得脸刀割似地疼。我的眼睛上全是冰花,衣服也冻成了冰凉的铠甲。

自行车没气了,我空着肚子推着车走到天黑,看到一片菜地里还有几颗白菜没砍,就扒开白菜,抠出里边的菜心嚼了几口,继续往前走。

就在身体快到极限时,前方出现一束手电筒的光,是母亲来路上接我了。

母亲说:“你不会把车扔到树林里自己走回来呀!这破车子还怕人偷吗?”

我调皮地转移话题:“妈,这回月考,我又是第一!”

衡中三年,我每天五点半起床

我刚到二中的时候,成绩只是中上游,但还是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班里的生物链。后来坐稳了年级第一,再没有争议和挑战。可惜那时我的生活里只有学习,而且是孤独地学习,精神状态是苍白的。
而衡中的日子,却是立体、丰满的。
衡中的压力跟传说中的一样。
每天五点半起床,花十分钟完成洗漱、叠被子、跑步到操场这一套动作——被子还要叠成豆腐块。
每天,做个人卫生和学习一样重要,卫生检查不是用眼看,而是用手摸,检查人员手抹过窗台,手指沾了灰,就不合格。
每月一大考,每周一小考,每天自习做的题也都涂答题卡,第二天读卡成绩就贴在后墙上。
班上全是尖子生,这次考试你是前十名,下次就可能掉到后十名。
衡中也有很多跟传说中不一样的地方。
这里会强制学生每天晚上10点10分必须睡觉,第二天5点半以前不许起床。每天中午也有这样一个小时的强制睡觉时间。我在初中时,经常晚上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看书,在衡中,这却是违纪行为。
最让我意外的是,这里并不是机械、冰冷的,而是充满活力,充满朝气。我和同学们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在纯粹的环境里结下深厚的袍泽之情。
我成长为一个阳光、自信的少年,曾经只求走出乡村的短浅目光,变成了舍我其谁的家国情怀。

这世界终究不辜负努力的人

从衡中到北大,诗酒当歌,狂浪中识得自己赤子之心;从北大到西城,萧瑟风尘,平凡中悟到人间如此值得——我的人生看似水到渠成,但背后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在有了女儿小五以后,我更加意识到,我的奋斗才刚刚开始。
小五的人生起点比我高,但她面临的挑战并不小于我。
在北京,有无数像我这样的父母:从名校毕业,在帝都打拼,有着对下一代的美好期许。
我们这些学霸,从本省几十万学子中脱颖而出,但孩子在北京参加高考时,却可能连普通本科都没得上。
我不会要求小五像我一样一路名校,但我会用尽全力为她的成长保驾护航。
这些年,我已经习惯了对新知识的研究、总结、归纳、思考,而现在孩子的教育就是我最重要的研究对象。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生活告诉我,这世界终究不辜负努力的人。

在当妈以前,我是个文艺宅女。而当妈以后,我加入了无数新社群,解锁了无数新技能,成了话痨、人来疯。几年下来,我由育儿小白成长为初阶专家,逐渐把我关于教育的种种思考融入妈妈群各种日常问答里,终于在大家的鼓(hu)舞(you)下建立了公众号“帝都小五妈”。

有人觉得,北大中文系毕业的一定很能写。的确,写作是我一直的爱好,但写作最重要的不是靠技巧,而是靠思想。写作是把自己的思想书面化的过程,只要有真正的干货,就算用大白话写出来,也是有价值的。
我目前写的文章,有对教育焦点问题的分析,有自己教育观念和方法的总结,还有大量的大语文学习干货,这是我的专业特长,当然也是我最引以为傲的。
我希望自己搭建一个桥梁,把专业的大语文知识进行整理、分享,让它们不再显得冰冷枯燥,而是更加亲民、更加便捷、更好掌握。



文章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