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父母的沉浸式包办,不只是摧毁孩子自理能力那么简单

浏览次数:877      时间:2021-12-20

作者:己言

来源:爸妈进化论(ID:bmjhlc)


教育作家尹建莉曾分享,收到过一封关于读者自述“母亲对她事事包办”的来信。


读者署名叫“一个绝望的人”,信中陈述了母亲对她无休止地包办,让她感到绝望与痛苦。


信中自述,从小到大她生活上的事务都由母亲包办,促使她常因自理能力差、事事做不好而感到自卑与痛苦。


在信中她剖析到母亲的沉浸式包办,最终只有两种后果:一种是终有一天,自己无法忍受而自杀;另一种是母亲老去,留下一个连烧饭、采购、与人相处和自我保护都一窍不通的自己......最终在绝望中悲惨地死去。


父母对孩子的生活事事包办,不仅是在逐步“摧毁”孩子的自理能力,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和未来的人生发展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被沉浸式包办的孩子

无法脱离对父母的依赖


在《变形计》节目中,刘思琦生于富裕之家,父母对她遵循“富养”的教育理念,在物质方面对她有求必应。


以至于16岁的她生活毫无自理能力,“吃穿用度”全由家人们包办照料,就连吃饭都要人喂。

父母开始担忧她的自理能力,日后无法适应社会生活,希望她通过变形之旅学会自立。


刚开始,刘思琦因农村生活的落差与不适应,感到情绪低落,甚至几度落泪。


随后的日子,她尝试过走崎岖的山路、去赊账讨吃、日晒下务农、甚至通过脏累的劳力活赚来50元,这些都是刘思琦以前从未体验过的贫苦生活。


初尝到农村生活的不易,让刘思琦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如今的她重塑独立自主的生活姿态,成功走上服装设计的职业之路。

孩子长大后,终究要独立面对社会生活。在孩子成长教育的道路上,父母有意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其实是在给孩子上宝贵的一课。


反之,父母对孩子事事包办的惯性滋养,则不利于孩子在生活上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网上的一段纪录片中:30岁的“巨婴”男子,将不愿意继续抚养自己的亲生父母告上法庭。“瘫床玩手机、外出游荡”是这名男子的日常。无业的他在家从不干活,还要求父母每天把饭菜送到床前,如厕后还要父母善后。


这些皆因他在母亲的溺爱包办下成长,母亲从不让他干活,每当父亲想教育他,母亲都会拼命阻挠,以至于他成为在家啃老多年的“巨婴”。


如今父母想逼儿子学会自力更生,狠心将他赶出家门。这非但没有激发他自立的潜能,反而换来儿子的“一纸诉讼”。儿子更是求助媒体曝光,妄想法律能制定“合法啃老的新规”,以保障自己啃老生活的无忧。

教育学家唐曾磊曾言:“让孩子真正独立起来,做符合他们自身年龄的事情,才是对孩子负责。”


父母从小对孩子的沉浸式溺爱与包办,无疑是让孩子自理能力缺失,孩子长大后也难以脱离对父母的惯性依赖。


父母沉浸式的包办下

盛产“巨婴”


在《妈妈咪呀》的节目中,一位女嘉宾讲述道:自己结束与“巨婴”丈夫数十载的婚姻生活。皆因丈夫终日沉迷网络游戏,每天吃饭要她喂,就连睡觉也要她像哄小孩一样,拍背哄睡。

丈夫从小在母亲的宠溺照料下成长,喂饭、哄睡就是母亲对他惯性照料的“后遗症”。婚后这种情况在妻子身上延续,女儿的到来并未引起丈夫丝毫改变,反倒觉得女儿分掉了妻子对他的照料。


终日在上班、照顾女儿与丈夫之间周旋的她,早已疲惫不堪。她毅然结束与“巨婴”丈夫的婚姻,孤身带着女儿积极面对新生活。


孩子儿时本是学习独立自主的最佳时期,父母沉浸式的包办照料,促使孩子惯性享受父母这种溺爱的滋养模式。


上海曾发生一起令人震惊的事件:年迈的老母亲在家病逝,44岁啃老“巨婴”冰柜藏母尸体半年,并每月骗取4000元的退休金。

吴昊在母亲沉浸式的溺爱包办下成长,随着他的年纪逐渐增长,母亲不愿儿子干保安,宁愿让他在家生活,并为儿子提供“全天式的保姆服务”。


家里任何事情都无需他操心,“吃穿用度”全靠母亲供养,使得44岁的吴昊不爱社交,至今依旧单身。他还形成了诸事嫌麻烦的个性,就连老母亲在家病故,也懒得处理,甚至走上了骗取退休金的违法道路。


父母对孩子的爱无可厚非,但生老病死乃是自然定律,父母终究无法常伴孩子终老。


想让孩子未来过得幸福,不是以“爱的名义”去剥夺孩子习得自理能力的机会,父母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性格,才是留给孩子未来最大的财富。

培养孩子自理能力,

从父母的放手教育开始


《阿德勒心理学》书中曾言:“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孩子独立自信的人格,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这才是儿童教育的重中之重。”


重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父母不妨摒弃对孩子的过度溺爱与包办,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性格,在教育中尝试做到以下几点:


多让孩子参与家务实践,学习生活技能,培养责任感。一位二胎妈妈通过抖音视频,记录自己2岁半的儿子成为妈妈的家务小能手的经历。


男孩年纪虽小,但做饭、煲汤却色香味俱全。不仅烹饪了得,还不时帮妈妈照顾只有几个月大的妹妹,可谓是一位独立贴心的小暖男。

多让孩子尝试应对困难,锻炼受挫力与克服困难的决心。在《不要小看我》的儿童教育节目中,节目组设计了一项提升孩子抗挫折能力的“跳板实验”:父母通过鼓励的方式,引导孩子克服恐惧,尝试跳跃到对面的跳板拿到心仪的玩具。

一位4岁的女孩接受挑战,在妈妈的鼓励下:从开始的不敢跳、积累第一次试跳失败的经验、到第二次的跳跃成功,女孩在实验中收获了克服困难的成就感。


多让孩子独立完成任务,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增强自信心。《人生第一次》节目中,4岁的欣颖第一次尝试独自去菜市场采购食材。


最初的她很不自信,通过妈妈和路人的鼓励,欣颖终于勇敢接受挑战,独自完成采购食材的任务返回家中,见证自己的独立成长。

心理治疗大师M·斯科特·派克曾言:“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父母最应该给予的是爱。爱的目的,是要帮助孩子确立独立的人格,而不是让他的人格依附于父母;爱的最终目标,不是要成为孩子生活的中心,而是要从孩子生命的重心中逐渐抽离出来,让孩子去走自己的路。”


父母“爱”孩子是必然的,但对孩子表达“爱的方式”,更值得父母深思!

本文转自 | 爸妈进化论(ID:bmjhlc),作者简介:己言,富书专栏作者,热爱写作,从文字输出中感受写作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