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姐弟互掐,却被心理师叫好?原来孩子有这种行为,说明你养得很好

浏览次数:1345      时间:2022-04-27

来源于CC爸妈(公众号ID:cc-bama)

最近,有个小伙伴跟我们分享了一件事,让工作室里的妈妈,尤其是二胎妈妈都非常动容:

前段时间,带老大去上沙盘课,老师先让孩子们自由摆沙盘,摆完后再说一句想对妈妈说的话。

她女儿跟她说的是:妈妈你有时间 ,就多照顾小妹妹。

同事原本还觉得很欣慰,结果老师把她单独叫到旁侧,说孩子沙盘吐露出的信息,跟她对你说的话,是完全相反的。

孩子的沙盘显示出,孩子是有强烈欲求的——希望妈妈多关注关注我。

因为平时妈妈也会透露带两个孩子辛苦,也希望老大能帮忙或至少不添乱。

所以,为了不让妈妈辛苦,更为了讨好妈妈,让妈妈“看见”自己,孩子终究是说了违心的话。

心理老师说:孩子已经把自我放的非常低了。

听完这个事情,其实我的内心非常难受。尤其是我也有两娃,我太明白二胎妈妈那种操心、谨慎与无奈了,这跟养育一个孩子的心境全然不同,你会更累、更烦、更敷衍、更没耐心……

我家两个孩子都不属于乖巧的,反而还极具攻击性。

一个CC8岁、DD2岁,如果你是过来人,大概明白着我经历着什么?

心理学上说的,孩子的3个叛逆期,我家就占俩!

Trouble2和7、8岁狗都嫌(就差青春期了)

每天家里都是鸡飞狗跳,前几天我发俩娃打架:

还有人说:我可太同情你了……

一个心理学家朋友却说:

但我看到的是两个孩子的“自我”在自由地生根发芽呀!

老大被砸,还有勇气打回去,毫不手软;(说明平时不会被要求一味忍让)

老二被打,毫不犹豫抄起武器立马还手,毫不示弱。(说明平时没有被盲目保护)

当然你平时肯定是有点惨,但不要太在意孩子们暂时的挑衅,叛逆期就是忙着建立自我。

人人都想要一个听话、懂事、脾气好的孩子,希望孩子不要见玩具就买,不要一点就炸,要对弟弟妹妹宽容忍让、爸爸妈妈说的话都可以听进耳朵里。

可乖、懂事的背后是什么?

大人所谓的懂事,往往都是注重在「结果」上,而忽略了达成「结果」的「过程」。

6岁前,孩子做出某个行为,最大影响因素并非是是非对错,而是父母的态度。

孩子的这种乖巧懂事,往往不是因为明白事理,更多的是来源于恐惧。害怕得不到回应,害怕不再被爱,再次被抛弃。

只要能得到父母的认可,确定自己是被爱、被需要的,他们愿意做出任何妥协,任何。

一个没建立自我的孩子会长大,却不会成长。

小时候,从父母身上没有得到的。长大后,会想办法从别人、别的地方找补。

有时候,孩子任性反而是一种好事

我想聊聊两个心理师都提到的“自我”。

这对我们普罗大众来讲可能是一个陌生又熟悉的词汇。

但是只要养过孩子的妈妈,大概都残存着被T2支配的恐惧。

  • 像现在的DD你让他往东,他偏往西,你让他打狗他偏要骂鸡。

  • 饼干缺了一块跟你闹,上楼扶了一把跟你耍。

老母亲做啥错啥!

到了CC这儿战斗力更强了。

  • “我就不”、“凭什么”、“我讨厌你们”简直是口头禅。

把你气炸肺的同时还不许你反抗,稍微严厉一点就被质疑“你不爱我了”。

恋爱中的作女,就照他俩这样长得……

亲妈也忍不住吐槽“谁天天受得了这”。

但我是怎么努力“忍受”的呢?

因为理解。

我理解,自我的建立不是一个让人多么舒适的过程。

哪怕是字面意思,我们也知道,当描述一个人太自我时,也不是什么好词。

自我意味着,做事只考虑自己,不考虑他人。

2岁之前,孩子觉得他跟妈妈是一体的,2岁之后自我觉醒。

自我想建立,首先要做的是排除异己。

“我不喜欢这个,我不同意你说的,我就是不想配合。”

自我一旦开始觉醒,孩子就变成了攻击性很强的物种,而他们的首选攻击对象就是妈妈,攻击最多也是妈妈。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客体使用”,对,你就是个工具人,他们通过对妈妈展开攻击,来不断的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确认自己。

遗憾而真实的是,每个孩子都是走完否定/反抗/攻击父母之路后,才能建立自我的。

每一个“不要”、“顶嘴”、“挑衅”、“反抗”,都是在地上划出界线的一把刀,他们通过攻击妈妈,来划定自己的心理边界。

正是这些或明或暗的攻击,帮助小孩从原本亲子一体的关系中分化为一个独立的人。

这个过程妈妈感受不会太好,但小孩是实打实受益的。

如果妈妈能够站的稳稳当当,就是说,不管孩子怎么放肆,我都接得住你,你不会被抛弃、被损坏、被压制。

你接住了孩子的叛逆,他那个「自我」的城邦就建立好了!

孩子知道可以完全做自己,可以把自己不好的一面也呈现在父母面前,父母不会垮掉,更不会抛弃自己,自己是安全的。

阿德勒曾说:

人是需要这种尽管被讨厌但还是敢于做自己的勇气,这样才可以逃脱无法做自己的羞耻感,获得真正的幸福。

不仅如此,孩子往往是在受打击、委屈或被拒绝后出现攻击行为。

比如,有一次CC和好朋友闹别扭,两个人在小区里不欢而散,回来后就开始挑我刺,各种不乐意和不耐烦。

表面上看到的是孩子不断找茬,惹家长生气。

其实,只不过是因为她无法承受强烈的负面情感,所以她通过攻击身边亲近的人(也就是可怜的我)来释放自己内心的痛苦。

她不是在攻击,而是在向我们求助。

我看到的不是一个满怀恶意的熊孩子,而是一个不知所措,需要帮助的小孩。

她需要妈妈接住她的坏脾气,寻求安全感,需要妈妈倾听她的烦恼,更需要从妈妈这里恢复力量。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因为孩子的攻击,崩溃、愤怒,只会让孩子对自己的攻击充满恐慌,觉得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是不稳定的,自己是不安全的。

当孩子对外的攻击性被驳回,他只能转为对内攻击自我。

看来做自己是不安全的,那就削掉棱角,只表现好的一面,变成一个让父母感觉安全的乖小孩吧。

而通过自我攻击被迫懂事所带来的无助和委屈却会一直影响孩子,长大后不会表达自己, 不会处理自己的亲密关系。

所以,当孩子敢在面前肆无忌惮地表现出攻击性时,反而是一种好事。

当你因为孩子的任性而忍受不了的时候,想到这,就再忍一忍吧。

该如何承受孩子的攻击呢?

跳起来,接住他

我想起我青春期的时候,身边的同学都用抽烟、上网、谈恋爱等种种方式去叛逆。

但我都没有,因为我的叛逆15岁前就用光了。

我所有叛逆的因素,都被父母接纳了,我没有感到什么被限制、被否定。

我已经明白了,我无需通过反抗谁,证明我自己。我做任何事只需忠于我自己 。

那还有什么好叛逆的呢?

我们都年轻过,我后来也问过许多叛逆的同学,多年之后,大家都很后悔:为了跟父母较劲搭上了青春甚至前途,甚至当了父母更明白了,彼时的父母又有什么错呢?

他们只是也没学会无条件地信任和包容罢了。

所以啊,每次俩娃炸刺的时候,我都强迫自己去明白:孩子不会一直叛逆,再叛逆的孩子也会长大、成熟。

成熟之前,我能做的,就是更宏观的看长线,跳起来、站高点儿、去接住他。

摘出来,做旁观者

之前我们写过,保持冷静最好的办法,就是拒绝卷入。

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去接住他。

就比如,如果有一个朋友工作上受挫找你来诉苦,你是听他吐槽,安慰他呢,还是给他出谋划策呢?

很显然,朋友也只是想找个人倾诉,和你发泄完,情绪好了也就该干嘛干嘛了。

但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孩子身上,我们往往控制不住自己,急着搅合进孩子的问题。

不停地试图通过讲道理规劝孩子赶紧练琴或写作业,反而让孩子有一种被干涉、被控制的不适感,觉得你也站在他的对立面,他的攻击性会更强。

相反,你把自己摘出来,以旁观者的姿态去参与,不尝试去解决问题,而只是单纯的、直接的看见孩子的情绪。

“你今天总是很大声,你生气了吗?”

当孩子发现,他的情绪被你接住的那一刹那,体会到自己的攻击被柔软的接住了,感受到被妈妈包容的美好感觉。他就不再含敌意,攻击性也就会慢慢减少。

这是一个帮助孩子内在成长的过程,以一种更宏观的状态(其实就是不跟孩子一般见识)去接纳他。

让他知道,妈妈就像一片海,不管你怎么放肆我都能接得住你、你不会被抛弃、被损坏、被压制,而我也不会被带偏,被你打倒,柔软且稳定。

你和我都是安全的。

如此,孩子的自我才能充分发展,内心充盈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