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工作专业
一、专业基本情况
学习形式: 业余
学制: 2.5年
所属专业大类(专科): 公共管理与服务类
二、培养目标和要求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建设我国和谐社会需要的,德、智、体、美 全面发展的,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我国社会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有较强的社会工作能力和社会实践研究技能;能够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卫生服务、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社会服务机构中从事社会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
1.知识结构
(1)具有专科教育应有的外语、数学、计算机及文化知识。
(2)熟练掌握社会调查方法和技能及社会统计方法。
(3)了解社会学的理念和方法;熟练掌握社会工作的各种技能和方法。
2.能力要求
(1)善于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帮助困难群体走出困境,从事正常生活并获得发展。
(2)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善于了解国情,善于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具有较强的论文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3)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
(4)利用网络技术收集和分析市场动态并撰写调研分析报告的能力。
(5)良好的自主学习与知识更新能力,参与学习型团队的能力。
3.素质要求
(1)政治素质: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方法,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
(2)道德素质: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克己奉公。
(3)文化素质: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良好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
(4)身心素质: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技能,达到体育锻炼的基本要求,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卫生习惯、良好的心理素质。
(5)责任意识:有高度的责任感,有严谨、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
(6)创新精神:有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精神。
三、毕业与证书授予
按照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修满最低毕业学分,并达到其他相关毕业要求,即可获得合肥职工科技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专科毕业文凭。
四、专业核心课程及说明
(一)《社会工作概论》
1.课程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系统理解和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观点、理论和方法,在认识我国社会问题的基础上,试透过联合社会实践,探究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方向。
2.课程学分:4学分
3.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内容包括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和技巧及其社会工作实务等。本课程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目标、学科特点和意义;了解其西方和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基本过程;社会工作的一些重要流派及其主要理论;理解并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于解决社会问题。通过对社会工作助人特点的了解,以及对西方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把握,培养学生的社会人文关怀素质和专业价值观。
(二)《社会统计学》
1.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原理、类型、方法、程序、作用以及应用等。能够针对具体的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选择恰当有效的统计类型和统计方法,通过计算机对社会调查数据进行初步的统计分析,并能够对分析结果做出合理和恰当的解释。
2.课程学分:3学分
3.课程主要内容:
社会统计学是关于统计对象、方法和规律的科学。它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自然和社会现象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其所特有的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和比例等,以反映其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具体表现。描述自然和社会现象数量之间的练习关系和变动规律。
(三)《社会福利与保障》
1.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和运行机制,掌握社会保障实务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方法,具备从事社会保障实务操作的基础能力。
2.课程学分:3学分
3.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主要包括社会保障的历史和发展趋势、社会保障的基础理论、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和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等部分。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达到各章所提的基本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随着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改革,将不断增添新的内容。
(四)《社区工作》
1.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社区,社区社会工作的理论界定、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掌握社区社会工作的目标和原则、社区社会工作的模式、社区工作的一般过程和专业方法,重点把握社区工作实施过程中的阶段与方法;明确社区组织、发展的功能和目标、社区服务的基本内容、我国社区服务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模式,了解社区文化建设、环境建设和社区照顾、社区保障的意义。理解专业社区工作者应该具备的角色和素质。
2.课程学分:4学分
3.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社区工作的目标与特征、掌握社区的概念与功能、社区工作的含义及社区工作的工作模式、社区社会工作的实践理论及其分类、社区社会工作的实务理论、西方国家社区社会工作实践的历史回顾、港台地区的社区工作历史及其现状、我国近现代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脉络,尤其是代表性人物及其社区实践、我国古代的救济思想和社会救助实践等。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依据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能力发展规律,将教学实践纳入实践教学体系统一设计,并配完整的实践教学大纲。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要求学生参与社区工作实习,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融合。
六、教学计划进程表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