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学历教育:又是一片新天地----《在线学习》杂志首席记者刘增辉
自开放大学建设试点以来,转型升级成为电大系统尤其是基层电大所面临的首要问题。那么,5年来,转型之路走得如何?11月27日,在由《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主办的2015(第十四届)中国国际远程教育大会(CIDEC2015)的“基层电大探索与创新高峰论坛”上,来自一线的校长们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从嘉宾们的发言中,可以提炼出这样几个关键词: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社区教育、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而这些关键词连接在一起,就构成了基层电大的转型路线图。
从以学历教育为主,到更侧重非学历教育,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的事情。因为,这需要面对不同的人群,需要不同的教育模式,需要不同的资源,需要方方面面的改变,但很多基层电大已实现了平滑的迁移。这样的迁移,不仅是为了电大的生存与发展,也是对社会治理的主动参与,而这在其它教育类型中是很少见的。
5年来,对于转型升级,基层电大不是没有彷徨徘徊,甚至还伴随着痛苦,不过,5年的时间已经足够使认识趋向统一。
转型是生存的需要。曾经,每一所电大都有过辉煌,但经济在发展,社会在变革,随之而来的是每一所学校都无法避免的问题:生源。
合肥电大书记、校长孙江陵表示,基层电大生存发展已经到了关键时刻。“电大学历补偿教育的任务基本完成,目前各类成人学历教育竞争激烈,生源普遍下滑,成人远程教育办学审批权已经放开,成人高考可能即将取消,这将对电大招生产生强烈的冲击。”
事实上,冲击早已在校长们的身边发生。一些地方已将电大取消或者合并到职业院校,电大在这些学校中的办公地点偏居一隅,属于可有可无。而在山东某地级市,只有一所电大硕果仅存。
转型也是国家战略的需要。发言者都对国家战略进行了阐述,这在以往的基层电大论坛上是不多见的。自党的十六大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以来,十七大、十八大又再次强调。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继续教育要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服务,要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服务,要为促进教育公平服务。
“建立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国家的要求,也是历史的机遇。”孙江陵说,基层电大必须把握机遇,抢占阵地,主动服务,有为才能有位。
重庆电大九龙坡分校校长王道齐表示,教育已经进入新常态,这就要求教育要更加注重创新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更加注重需求导向、教育公平。电大也需要增强办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因此,基层电大必须尽快转型。
在教育部社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周延军看来,转型实际上还有更大的意义。“从一定程度上讲,社区教育等于终身教育。国家正在提倡创新社会治理,社区教育实际上是促进和谐、增进稳定的社会工程。上海长宁区、四川电大正在着手这方面探索。”
不过,终身教育并非电大的专利,普通高校、高职、中职、老年大学、地方群众文化机构都可以开展终身教育工作。那么,基层电大的优势在哪里?
孙江陵认为,基层电大有着地盘的优势,容易得到地方政府的人、财、物的支持,可以建立社区教育的组织网络机构,可以在辖区内开展更接地气、更贴近百姓生活的社区教育活动。更大的优势在于,基层电大长期从事远程教育,可以优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和网络平台作为转型支撑,这是其他教育类型所不具备的。
由此,基层电大的实践在更大范围内展开,其最终指向都是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合肥电大要办一所以现代信息网络平台和数字化学习资源为支撑,立足合肥终身教育的新型开放性大学;一个适应合肥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满足广大市民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学习超市。最终把学校办成一个合肥市既有学历继续教育,更侧重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电大教育的理念也在提升。九龙坡电大提出了“大开放教育理念”。王道齐表示,这是电大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的传承,是开放教育的进一步延伸。它的第一要义是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它的基本要求是满足学习者的四方面的学习需求,即学习者的广泛性、学习需求的多样性、学习方式的灵活性、学习资源的优质性;它的根本方法是开放办学、多元发展、搭建平台、整合资源、构建机制;它的关键是服务创新。
九龙坡电大的发展策略是“一主多元”,即以服务区域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为主业,统筹城乡成人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多元化发展。其新的办学模式为“三融合”,即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打造九龙坡分校大开放教育的鲜明特色。
所有这一切都以资源为基础。合肥电大已有各类远程学历教育资源1234门课、15652讲、约1.6T。非学历资源更多,有8大类、约50000讲、10.5T,包括新市民教育、老年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学前教育、青少年教育、农村教育、干部教育等。在获取资源上,系统优势也得以发挥,合肥电大可以有偿或无偿共享电大系统的资源,仅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就有近60T。
北京开放大学顺义分校市民学习中心主任李明春介绍,作为构建顺义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顺义学习网建设列入了2011年区政府折子工程,已于2012年正式上线。现在可提供视频、电子书、电子期刊和知识图文四类常见的学习资源,其中视频资源每周新增75集,从早上8点到晚上6点,每个整点都有新视频上线,电子书和电子期刊每天都有几十本更新。目前,顺义学习网拥有视频资源1.8万集,电子书100万册,电子期刊1000种,知识图文700多篇。
在传统的学历教育上,电大的优势也在向前延展。上海开放大学浦东南校以微博、微课、微信、微培训,尝试新的学习模式,给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促进了教学相长。
转型需要借助市场力量。北京爱迪科森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蒋立佳表示,公司一直关注的领域就是非学历教育的在线学习,已经有顺义学习网、太原终身学习网、郑州学习在线、中国社区教育学习网等社区教育移动学习的成功案例,希望与电大一起,共同服务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
非学历教育从哪里入手?从各地基层电大的实践来看,大都瞄准了社区教育。这一方面是因为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最重要环节,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另一方面,这也是很多地方政府想做还没有做或者没有做好的事情。
现在,各地电大开展非学历教育机构的名称不同,业务种类也不尽一致,有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学院、网络学院、终身教育学院、社区大学、干部在线教育、老年大学等名称,但很多业务其实就是社区教育。
周延军介绍,截至2014 年年底,我国已建成180个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覆盖了31个省及计划单列市,并形成了四种办学模式,即以学校为主体的辐射型办学模式,以董事会领导下的学校自主办学模式,以社区学院为载体的实体型办学模式,依托电大系统开展社区教育的模式。其中,电大系统已经成为全国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力量。
这得益于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传统和“举旗占位”的意识。教育部社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就设在中央电大。2001年,福建电大即在福州鼓楼区成立了电大系统第一个社区教育中心。发展至今,44所省级电大,有将近一半已打出了社区教育的牌子,都承担着对当地社区教育服务、指导、统筹的职责。
一个好的趋势是,各地政府越来越看重电大系统的优势,由电大来主导这项政府工程。黑龙江省一度将社区教育的指导机构设在职业院校,2013年改设在黑龙江电大,省社区教育面貌由此发生改观。而且,很多电大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赢得了政府的信任,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经费,甚至超过了学历教育的收入。
“社区教育需要升级。”针对各地轰轰烈烈开展的书法比赛、老年舞蹈等活动,周延军有不同看法,“这绝对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社区教育,尤其不是以电大为主体所应开展的社区教育。因为电大是学校,有师资,有教学网络,有数字化学习平台,为什么非要去做居委会或者文明办做的一些活动呢?”
“社区教育应该成为电大发展的愿景。在很多地方,电大学历教育招生已经在下滑,将来甚至可能出现断崖式下滑。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社区教育,应该是电大的明智选择。”周延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