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孩子压力 做智慧父母 ——2022年合肥开放大学父母“童”学公益课堂圆满收官
1月6日下午三点,由合肥市教育局、合肥开放大学主办,合肥市涉教领域风险隐患防控工作专班中小学组、安徽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协办的父母“童”学公益讲堂准时开讲。本期课程邀请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安徽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沈克祥老师为家长朋友们带来《寒假期间学生心理调适与压力应对》,至此,2022年合肥开放大学父母“童”学公益课堂画上圆满句号。
沈老师将课程分为疫情下心理健康迫切性、心理健康的识别与理解、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压力调适基本策略四个板块讲解,首先向家长朋友们提出问题:人的成长终极目标是什么?在后疫情时代,为什么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沈老师基于多年工作经验及数据分析提出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判断的三个标准,即学习效率断崖式下降、人际关系明显回避、自我或他人感觉痛苦。提醒家长们如果发现孩子们出现如上情况,就需要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重视起来。沈老师认为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多方共同努力将孩子培养成身体好、心理好、社会适应好、道德好的真正健康的青少年。尤其是在家庭教育方面,沈老师提出原生家庭生活中的孩子,在个体的性格、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交友互动模式等方面都无形的受到家庭成员的影响和约束,并进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呈现出相类似的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施行后,大家应该更应该认识到:“家事不再是家事 ,家事是国事”。沈老师提出孩子的成长过程有两个最敏感阶段,第一个阶段是0—6岁,在这两三年里,孩子从家庭感受到了生存中最基本的要素,并对性别及环境有了最初的认知,这一切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也是人际关系的基石;第二个阶段就是青春期(12.13岁-16.17岁), 它是在第一个阶段的基础上发生的,换言之,它的质量基本取决于第一阶段。童年是种子,青春期结出第一茬果实。在孩子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当孩子内在与父母的联接越紧密,爱的浓度、纯度和质量越高,依恋关系越安全,孩子的人格独立越强,父母营造的抱持性环境越安全稳定,陪伴孩子度过0-6岁的心理关键期,孩子内在人格独立内核就稳定坚韧。父母要成为孩子心理健康的“观察者”、孩子心理情绪的“稳定器”,并给出五大策略,建议家长朋友们从饮食管理、睡眠管理、观察负面认知评价、良好的情感联结、专业心理支持。沈老师在课程最后提出,要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拥有人之善心与良知,拥有人之情怀;能够先做一个健康的孩子,再做一个聪明的学生。
本次课程受到了家长朋友们的一致好评,他们纷纷留言表示我们的课程对寒假期间孩子们的心理调适有很大作用,解决了家庭教育方面的疑惑。本年度合肥开放大学父母“童”学公益课堂共收获观众57万人,点赞数超31万次。未来,合肥开放大学将会继续挖掘专业建设资源,不忘初心、践行使命,继续调研全市家长需求,打造百姓身边高质量的家庭教育大讲堂!(撰稿:孙惟婷,审核:姜萍)